把儿子亲手养到六岁,注定母子之间会经历成百上千次战役。虽然每次冲突之后,我都觉得自己很理直气壮,但是也会认真反省,为什么会和孩子起冲突,怎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呢?
反省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发现了心中一块情绪敏感地带——我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认同我。
举个例子,虎虎不好好吃早饭,所以大家都很担心他营养跟不上。有一天,我一大早起来给他做阳春面。人家就看了一眼就去找奥利奥吃。给我气得把虎虎一顿训。最后总算吃完了。但我的心情一点都不好,我又开始自我反省。
我的逻辑是:我希望你吃得营养健康,绞尽脑汁、换着花样儿给你做早餐,我一大早就起来花了好长时间费了好多事......我做了这么多事情,你需要认可我的好意。
但孩子根本不买账!他连筷子都不摸,我就感觉很受伤,感觉自己的好心完全没有得到认可,所以变得愤怒。
以上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我希望孩子变成我期待的样子,否则我就会生气。”
心理学管这个叫“投射性认同”*,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我们把自己的想象头上到投射到别人身上,期待别人有某种特定反应:
一、期待变好
比如,吃早饭的问题。我期待虎虎高高兴兴的,大口大口的把饭吃完,期待我们母慈子孝关系亲密,期待孩子健健康康茁壮成长。
二、期待变坏
很多投射认同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却生出来坏的果子,就是因为对方会不愿按照你的期待来,于是我们就期待变“坏”。
比如,我期待虎虎能把我的爱心早餐一扫而光,但虎虎不爱吃,不好好吃,我们就会说:“你不好好吃饭没有营养,会生病的,会长得又瘦又小被人欺负的。”当孩子真的某一天生病了,或者是被人欺负了,就会有一种如愿以偿的感觉,不会去共情孩子的痛苦。
无论我们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孩子最终都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
父母的期待,可以是好的愿望,可以是对孩子的信任,但是不要变成一种执念,执着的想要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来行为反应,那就成了妄念!
当期待受挫的时候,好的期待会变成坏的期待。一念之间,从天使变魔鬼。
在和孩子一次次冲突之后,我不断安慰自己:
1、孩子不认同我的付出,让我很沮丧,但是没有关系,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和改变。
2、不要执着去做一个好妈妈。给自己背上一副沉重的枷锁,其实这也是在增加孩子的负担。做一个有好有坏、各方面都凑合的、真实的妈妈,就很好了!
3、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孩子的不认同。
就像我家的早餐,妈妈我已经使出洪荒之力,结果也就做成这个样子,孩子你就多少吃点。实在吃不下去,我也可以理解,你的要求我达不到。那你就只能自己饿着啦!
*武志红 《接住关系中的坏》
微信视频,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