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坊回来,儿子和老公已在高铁站迎接。从见到我的那一刻起,儿子就不停地和我说话,他爸都没有插嘴的机会了。
到了饭店,坐下来吃饭,儿子问我,妈妈你这四天最想谁?我狠了狠心说,我当然是最想你爸爸了。(以前我都是说我当然最想你)儿子又问,那我和杰瑞(我们家的泰迪)你最想谁?我说我当然最想你啊。儿子似乎还比较接受,说我还以为你更想杰瑞呢。
饭局接近尾声,儿子莫名其妙来了情绪,先是说我一想到明天又是星期一了,我就想一直在这吃饭,不回家。回到家就得洗洗睡了,睡醒了就得去上学。我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不好意思,虽然我也理解他的感受,但是我帮不上他的忙。这个问题他只能靠自己去解决。于是此话题到此结束。
接下来,儿子又和我咬耳朵:妈妈,其实这个周末爸爸让我做了三张数学试卷,我一点都不开心。我心里一个激灵,嗯?怎么此刻的表达和刚才接我回家时在车上的表达完全不一样呀?那会是对自己能在周末完成三张试卷充满成就感啊。难道是受到了爸爸的压制,刚才不敢表达出真实的自我?我什么都没说,认真地听他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此话题也随着他表达结束而到此为止。
接下来,儿子又说,妈妈其实我今天为了和爸爸去接你,都没有在新华书店待得尽兴。我说那你是后悔去接妈妈了,其实如果你真的不想去,是可以和爸爸说的,爸爸也可以一个人去接我。
“可是我也很想去接你呀。”
“对呀,如果你很想去接我,也选择了去接我,那就得接受一个结果——这会缩短你在书店看书的时间。我也谢谢你去接了我。”于是,此话题也到此结束。
“妈妈,那你要补偿我。”儿子开始和我提要求。
“怎么补偿呢?你说一说,看我有没有能力做到。”
“吃完饭回家,你要陪我玩。”
“可以呀,那玩多久呢?你明天还要上学,不能睡太晚。我也累了,希望能早点洗澡休息。玩到十点,可以吗?”
“十点太早了,回到家就快九点了。我要玩到十一点。”
“十一点真的不可以,我肯定坚持不到,我太累了。”
“那你们先睡吧,我要一个人玩到十一点。”儿子不高兴了,他把这句话反复嘟囔了好几遍。我和他爸爸都不再说什么,我们就装作没听到。
回家的路上,儿子说“妈妈,那我们就玩到十点吧。”“好啊,我们开开心心地玩到十点。”我立即表示赞同。于是,到此我们又走向一致。
回到家,我们立刻抓紧时间进入游戏状态,因为已接近九点了。我认认真真地和他玩了一个模拟商业谈判的游戏,很认真很认真。九点半的时候,儿子说妈妈,你去洗澡吧,这样你十点钟就可以上床休息了。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他这么通情达理,这么心疼我,体贴我。于是,游戏顺利结束。我能感受到儿子的满足和开心。
躺在床上,我和孩子爹又回顾了一遍整个过程,发现其实孩子一直在编故事骗我们,不想上学,讨厌做试卷,后悔去接我,都不是真的,都是他扯出来勾引我们的,其实,他唯一想说的是“妈妈,四天没见,你能不能陪陪我。我可以接受你最想你老公,但我也需要你陪陪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对爱与归属感还是有强烈需求的。
工作坊上刚刚学到了区分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当天晚上就用上了。哈哈,原来生活处处是心理战啊。感觉就像和儿子一起玩了一个小游戏,来来来,一起找找我的原生情绪。很好玩哦,你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