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初级中学 王冬茹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首唐诗。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这两首唐诗,诗人的情感、描写方法等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学习这两首唐诗,学生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了解社会现实,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学习诗歌中的精彩描写。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积累。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学生以前都接触过,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学生课前反复诵读,预习充分,结合注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整合教学,问题应该不大。
设计意图
通过整合教学,求同比异,使学生对杜甫、白居易诗歌的内容、情感、风格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给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上的异同,感悟诗人情怀。
3、品味精彩描写,比较写法异同,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上的异同,感悟诗人情怀。
2、品味精彩描写,比较写法异同,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都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被喻为“诗史”,白居易提倡“诗歌合为事而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位诗人的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描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教学目标,简洁明了。
二、比读诗歌,知体裁
1、(屏显)《春望》《暮江吟》,学生朗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学生朗读本课两首诗,教师正音。
3、比较前面的诗与本课这两首诗在字数、用韵、对仗上的要求。
总结(屏显)
前者是近体诗,格式固定,句数固定,每句字数固定,用韵、平仄、对仗要求严格。后者是古体诗,格式不固定,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
4.齐读诗歌,感受其体裁特点。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比较,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三、朗读诗歌,悟情感
1、男女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背景,知现实
(屏显)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3、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节秋风破茅,要读出痛惜之情;第二节群童破茅,要读出焦灼无奈;第三节夜雨屋漏,要读出愁苦,忧思;第四节希望有广厦万间,要读得坚定、悲观、高昂些。
《卖炭翁》中“伐薪烧炭”部分要读出艰辛,语气要低沉、缓慢;“宫吏夺炭”前半部分要读出蛮横无理,语速稍快,后半部分要读出悲愤、同情,语气要低沉有力。
齐读,指名读,读懂内容,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结合背景,了解内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4、比较情感异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_____的情感。但又有所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____;《卖炭翁》表现____。
总结:两位诗人,都叙写了社会现实,都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所以,他们的诗歌广为流传,他们的情怀被人称颂。为人民着想的人,人民永远记着他!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体会情感的异同。
四、品读诗歌,知写法
1、求同
这两首诗歌中,都有精彩的描写,试找出来,体会其妙处。
屏显示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