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15岁女孩身高腿长人漂亮,却被诊断有躁郁症。
全家人陪她来的医院,妈妈正在讲述着孩子的病史,却被爷爷打断:“大夫啊!你看病说话得负责任,怎么就说我们是躁郁症呢,这是不是一辈子就治不好啦?”
女孩低头玩着手机,被爸爸抢了过来,她抬头白了一眼爸爸,继续低头。
大夫温柔安抚,也态度坚决的把愤怒的爷爷和抹眼泪的奶奶安排到了隔壁空房间。
这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三代同住。
爷爷是退休教师,父母也都是教师,他们也不清楚怎么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教育成了“躁郁症”患者。甚至,女儿已经一年多没和爸爸说话了。
这个家庭,规矩多。
孩子自小聪明伶俐,学习舞蹈、画画、钢琴,一个都不能少。可是,父母工作都很忙,爷爷奶奶就承担了孩子的日常照顾。老人家规矩多,这不行,那不对,“不允许”就像是口头禅,不许顶撞大人,要有礼貌;不许楼下疯跑,要有女孩样;不许玩游戏,要多看书……
这个家庭,批评多。
爸爸也是严厉的人,说起女儿的事,也是满脸的无奈:“教了半辈子的书,到头来栽到了自己孩子手里!”女儿小时候还能吵上几句,现在只要爸爸一张嘴说话,女儿就闷声回到自己的房间了,任他雷霆万钧,女儿无动于衷。
可她狂躁起来,能把家里的东西翻个底朝天,还曾割腕自杀,把妈妈也吓傻了眼。
(二)
一位妈妈诉苦:“8岁的孩子,我已经管不了了。”
罪状一:她偷偷撕了作业本。
那天晚上检查作业,发现少了一个作业本。她问女儿妞妞,女儿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她给刘老师发微信,想问问老师作业本是不是没有发下来。刘老师语音回复:“下午作业本全都发了,妞妞的作业书写的有错误,批改的时候提出来了,希望她注意。”妈妈再回头看女儿,妞妞紧张的看着她,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作业本呢!”她严厉的问。女儿终于忍不住哇的哭出了声,因为担心妈妈批评,她已经把作业本撕了,毁尸灭迹。
罪状二:她偷偷更改了分数。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两个98分,当天为了庆祝,专门去吃了顿牛排大餐。她一直担心女儿的数学,现在计算还要掰手指,做题自然就慢,没想到这次进步明显,她自然非常高兴。几天后整理孩子的卷子,看着那98的数学分数,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她发现了“9”字上有涂改的痕迹,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的看不出来呢。
“气死我了!没想到当年我曾用过的小伎俩,女儿今天用来对付我了!”自然的,女儿回家避免不了的被一顿霹雳吧啦。
(三)
毫无疑问,这两个女孩被“爱”包围。
孩子集一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也承受了一家人的期待和压力。不论是躁郁症女孩,还是撕作业本的孩子,两个孩子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保护,才有了这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否则,可能他们难以承受生命之痛,轻者如八岁的孩子,充满恐惧的等待妈妈批评,重则像那15岁的孩子,要么狂躁到发疯,要么抑郁到自杀。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里写到:“如果孩子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
亲情之爱无人免俗,但是亲人之间的边界不清,也会让本来简单的问题,越发复杂。孩子上学可能迟到,父母比孩子还着急;两个孩子闹矛盾,两个家庭不欢而散;爸爸妈妈正在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半路杀出,把父母晾在一边。也许只剩下无措的孩子,在风中凌乱。爱本是这个世界最美的词汇,却成了孩子难以逃脱的梦魇,爱到窒息,拼命逃离。
我们常常以爱的名字,对孩子指责和控制,那时候,家已经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对抗的战场。孩子因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可孩子不仅仅为父母而来。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使命,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爱和自由,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