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不发朋友圈动态,尤其是不发自己的个人生活动态。
首先,我们先来思考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要发朋友圈动态?——为了信息传递。
那么为什么要传递信息呢?信息的传递肯定是有双方的需要,而你的好友其实并没有对你发朋友圈的刚性需求,那么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愿发的。人为什么会自愿去做事情呢?肯定是有收益的,而朋友圈收益大多是潜在的(微商等除外)——如获得关心、名望、声誉、价值观认同等。
比如有人喜欢“秀恩爱”,这种行为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别人的认同和羡慕;
比如有人喜欢发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评论,目的就在于抒发观点获取别人的认同;
比如有人喜欢发自拍,就是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等等。
但是,这种自愿行为和收益的获得,是有大前提的,即在自己的亲密圈子里(陌生人对你的朋友圈基本上无感,不要说评论,甚至连点赞都不会)。什么是亲密圈子——即自己的父母朋友等人,你对他们大多数都了解,并且有着较强的感情联系。如下图,在坐标系的右上方的亲密度最强,在左下角则最弱。
大家最早开始发朋友圈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好友较少,而且多自己强关系的好友,所以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一些偏私密的信息。但随着自己的好友增多(尤其是工作之后),很多人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信息——为了保护隐私。
当然,微信也在不断改进,尤其是推出了定向朋友圈等功能,目的在于打消大家发朋友圈的顾虑。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呢?这里就要谈第二大原因——优越感的稀缺性。
大家在看朋友圈的时候,其实也会发现很多“秀优越”的痕迹——旅游了,赚钱了,得奖了,结婚了,加薪了,升职了等等。但是优越感是一种稀缺产品,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相对平实甚至有些坎坷,所以出于“羡慕嫉妒恨”,很多时候你是并不愿意真心去分享别人(尤其是在弱亲密关系中)的好消息的。每当看到这些信息,其实很多人第一感觉不是喜悦,而是“为什么不是我?”
当然,不发朋友圈还有第三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亲密圈子变为了陌生圈子。据统计,高中及以下的学生多使用QQ,大学及以上的人群更偏好微信。许多人一旦离开大学校园,容易陷入时间不等的迷失感和孤独感之中。在这一阶段后,他们往往归于宁静,不愿再发朋友圈。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发现生活本就如此,大部分人并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东西,还不如安心过好当下,做好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后同龄人的阅历、地位、收入开始发生显著分化,曾经的朋友大部分信息交流严重减少,自己曾经强关系的朋友圈逐渐弱化,导致自己对朋友圈的依附日益减小。
所以,不发朋友圈,并不是成熟的表现,而是自己朋友圈中亲密关系的弱化和陌生关系的扩大的必然结果。
欢迎关注“梳课”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hukelist,加入深度知识的学习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