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初中部在搞导学提纲,之前也进行过几次集体备课,感觉老师们用的不是特别顺手,尤其是在提纲、课件和教学设计之间,找不到一个统领的东西。正好今天上公开课,我就尝试着用了一次导学提纲,也想以此为契机,为年轻的语文老师起个示范作用。
《怀疑与学问》导学提纲是松旗老师设计的,很用心,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核心素养的考查非常明确,导学流程也符合九年级教学实际。怎么上课呢?如果一味地用导学提纲,那就变成了习题课,课堂乏味,师生互动少,如果不用,导学流程又如何实现呢?
思前想后,我认为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设计,而且是与导学提纲配套又不能雷同。我确定大体框架,就是我们语文组推行的131课堂模式,即一导三读一测,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贯穿学生学习的评价量表。
“导”的环节,我让学生分享学过的议论文知识,然后显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所在,简洁实用。
“读”的环节我设计了三次读,分别是听读10分钟、跳读15分钟、精读15分钟。这三次设计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听读环节,也是我第一次尝试让学生合上课本,筛选所听内容的主要信息,初步理解文意。这个环节我特别惊讶于九7班学生的听课状态,各个神情专注,唯恐遗漏什么,比单纯的默读效果好多了。
跳读环节,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此环节学生的思想好像受到了滞碍,笔端流淌的文字显得不是那么顺畅。我就借用本课所学,鼓励同学们怀疑思考辨别,辨伪去妄,留取核心信息。经过小组讨论,思路越来越清晰,王奥祥同学的思维导图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也许这就是怀疑的神奇力量吧。
精读环节,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研讨第3-5段,一组研讨第6段,这样更精准,让他们分别找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说说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因为有之前的助读资料,学生还是很容易找出来的,只是在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后的小结和检测环节,本想让学生谈谈收获,实战演练一下,但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留在课后完成了,有些遗憾。
现在反思本节课,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成功之处:1.用教学设计,用一导三读的方式,串联起了导学提纲和课件,是我想要的导学提纲版的语文课。2.在上述环节中,将教学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清晰地知晓每一步所要达到的标准,努力做得更好。3.运用导学提纲之后,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起来了,让老师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变化。
不足之处:1.对学情了解不够透彻,学生课前预习深度不够,对稍微复杂一点的议论文有畏难情绪。2.评价量表的使用不够精细化,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3.导学提纲运用不够熟练,语文味儿还可以再浓烈一些。
希望以后可以扬长避短,多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争取在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上,有我们快乐跋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