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城市的家里,闲下来阅读时,每每读到关于农村话题的文章,不由地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自己年少时在故乡的情景。
记的读初中时,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太阳西下,走在田埂上,沐着秋风,风里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踏实。
晚上,月亮升起来,梧桐树筛下一地月光,稀稀疏疏,灰的是树影,白的是月光,……,现在我多怀念这种感觉。
故乡的贫瘠,让我千方百计地想离开,总觉得去离家越远的地方才能越有出息,记得父亲生前最深刻的一句话,“崽呀,你好好读书,考出去以后就是分到城里扫厕所也比作田要强”。
高中毕业后,我考入外地学校上学,毕业后分到广州上班。由于种种不可说、牵强的原因,一直很少回老家,经常是隔个3~5年才会回去一趟。之前一直不觉得有什么,直到母亲过世时才蓦然感觉,自己之前一直未能多回家看看真是一种无法言表,再也弥补不了的愧疚。
尤其前几年流行的“父母在,人尚有来处,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妈在家就在”等话语,我心更是深有感触。
母亲过世(父亲早年就过世了)后,我也回过几次老家,每次回到老家,心里感觉大多都是不好,老家基本上可以说早已“物不是人亦非”了。以前的田间地头,小时候放牛烤红薯的地方,爬废弃电线杆掏鸟窝的地方,现在不见了踪影,都成了现代工业化的牺牲品,我要努力搜寻儿时的记忆,与眼前仅剩的少许近乎蛛丝马迹的残留的小时候情景做深刻比对、联想,才能回想起这是小时候的哪里哪里。
故乡的一切情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的模样,没有了参照物,我心里慌慌的,感觉就像受伤羸弱的小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慌乱地扑腾着翅膀,总是飞不起,……,再也没有了以前在外上学放学回家时那种实实在在的踏实、归属感。
小时候胡天野地的捣蛋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所谓成熟,老于世故的“睿智”人,如今回到故乡,经常“享受”杜甫《回乡偶书》中描述的“待遇”,更是让人心有戚戚。
这就是我在外时经常魂牵梦绕想回来看看的故乡?这就是我儿时千方百计想离开的故乡?如今回来时已不见当年的模样!
故乡的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或读书或打工,都在以各种因由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就是当个城里人,现在大多都是实现了,稍有出息农村人都在县城,省城里买了房子,成为了城里人。但是,每每过年时,“城里人”大多都不约而同,潜意识地受心灵牵引般地回到自己的村子里,普遍觉得只有脚踏在自己这块熟悉的土地上过年才是真正的过年。
我们祖祖辈辈的农民,在故乡这块土地上,一代人故去,又一代人出生,就像韭菜被收割一样自然,一茬又一茬。人类对自己的改天换地的实践活动引以为豪,但在土地面前却一文不值,故乡的土地只记得:几万年前,这里长的是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的也许是庄稼,现在这里是这幅模样,……
我心里涌出四个字,”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也许就是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已经发生过的,只是,我们不但常常忘了最后的结局,更想不起以前的经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