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似乎是人类的宿命,生病贯穿了人的一生。人会得各种各样的病,比如感冒、咳嗽、发烧、呕吐、头昏、脚气、皮肤病、肩颈腰痛、失眠健忘等等。
这么多的疾病如何治疗呢?每种疾病都有对应的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列出了100多种疾病,收录了1892种药物,10000多种药方,绘制了1100多幅图片,堪称“东方药物巨典”。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此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李时珍的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
我读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有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相关介绍,李时珍刻苦钻研的精神印在我的脑海中。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湿疹、颈椎痛等。
为恢复健康,我学习了一些中医药知识。大部分中医书籍理论性强,比较枯燥,而这次我读的《呀!本草纲目》是青少年阅读书籍,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医药知识。无论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可以阅读。
《呀!本草纲目》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魔法师,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和药方化作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和丰富的画面,吸引我读下去,使我领略到中医药的包罗万象与神奇魅力。

李时珍如何写出《本草纲目》?
在古代,医生的地位比较低,甚至不如商人。韩愈在《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就是说医生是君子们瞧不起的职业。李时珍从走上从医之路到写出传世著作《本草纲目》,可谓经历千辛万苦。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医药世家,他的父亲曾入职太医院。李时珍从小聪颖好学,思维敏捷,博览群书,喜欢读父亲的医书,并对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很感兴趣。
因为医生的地位低,父亲希望他步入仕途。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可是后来的几年里,他一连参加几次乡试,却屡试不中。
在一次考试期间,他生病卧床不起,父亲用黄芩治好了他,这让他更想从医。几次考试失败,李时珍坚定地向父亲请求允许自己从医,父亲同意了。
23岁的李时珍开始踏上从医之路,他日夜苦读,钻研治病药方,医术越来越高明。有一次,他医治了一个病人起死回生,声名大噪。
在行医途中,他遇到一群人,将一个气息全无的孕妇装入棺材中。他仔细询问了周围人孕妇的情况,推断孕妇可能是昏死过去。然后他给孕妇用药,使孕妇苏醒过来,孕妇生下了一个婴儿。
在广泛阅读医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古医书上记载的某些药方有错误。他认为必须由朝廷勘正医书,才能更好地医治病人。随后,李时珍被招募进入太医院。
太医院拥有大量医书和珍贵药材,李时珍废寝忘食地学习、做笔记。他向皇帝提出重修医书的请求,但皇帝并不重视。
于是,他辞职回家,一边治病救人,一边采药、搜罗药方。他多次爬上悬崖采药,并亲自试验药物的药效。他四处行医,收集药方并抽出时间编写医书。
经历了30年千山万水的跋涉和行医,参考了800多部古代著作,李时珍终于写成了造福人类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呕心沥血写完《本草纲目》,却在印刷时也遇到困难。全书190多万字,出版商觉得书太厚又专业,推脱不好印。李时珍请名人作序,出版商才同意印刷。
这本书印了三年还没印完,李时珍去世了。在他的儿子大力坚持下,《本草纲目》终于印刷出来流传于世。
李时珍以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行走于世间,将一生都贡献给医学研究,被后世称为“药圣”。
当我全部了解李时珍的生平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通俗易懂的《呀!本草纲目》
李时珍为什么要将这本医学著作起名为《本草纲目》?本草是中药的统称,以植物居多;纲原来是指渔网的总绳,演绎为总纲目;目是指渔网上的网眼之小项目。本草纲目的意思是将药物分门别类。
《本草纲目》分为52卷16部,包括水、火、土、金石、菜、草、兽等。它的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检索十分方便。这种对植物的科学分类,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200年。
这本书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诸多领域,也是一部记录古人日常实用品的百科全书。
中医并非玄幻的,有着核心和法则。中医的核心是阴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这个法则,治病救人。
古人用阴阳认识世界,认为阳气积攒形成天,阳是燥的;阴气积攒形成地,阴是静的。只有阴阳平衡,万物才能正常生长,人体也同样如此。如果人体的阴阳平衡打破了,就会生病,需要用药治疗。
我们了解一下中医的几个专有名词“五味”“四气”“六淫”。药的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药有四气,即寒、凉、温、热。六淫又称为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
人的阳气旺时,阴气弱,需用寒凉的药来平衡;阴气盛时,阳气弱,需用温热的药来养补。比如菊花、金银花是寒药,用于清热解毒;艾草、生姜是温性药,可以散寒祛湿。
中医所用的药须经历采药、加工、炮制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秘密和诀窍。李时珍指出,许多草药必须根据不同的季节采摘,才能发挥最大的药效。如果采摘花朵作为药物,就要在开花时采摘,如果采摘果实作为药物药,必须在结果时采摘。
比如金银花可以作为药材,如果用它的花做药,就要在四月花蕾含苞时采,并且在清晨采摘。这样可以保持花的新鲜时期,清热解毒的效果更好。
草药采回后,要进行加工,让它们从湿变干,便于存放,如果有水分,草药就会腐败变质。
有些草药适用于日晒干燥,而有些只能阴干。比如藿香可以从中提出藿香油,但它不能见光。如果日晒,成分就会挥发,药效随之降低。因此它只适合阴干。
草药干后如何加工呢?加工就是炮制,相当于炒菜。炮制之前要像切菜一样,将药切成小丁、小块,这样容易炒熟。然后再洗药,接着就用水煎煮药物或用火炮制药物。不管用水或用火,都能降低药物的毒性。
聪明的古人为了增加药效,想出了像做菜一般用调料的方法,把厨房中常用的盐、醋、酒、蜂蜜等用于药物中,比如植物常山的根可以治疗疟疾,但直接服用易呕吐。古人就用酒、醋炮制,减少其副作用,病人吃了后不再呕吐。
书中讲述了许多中药名称、来源的小故事,让我们更容易记住它们的名字。比如藿香,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霍香的女孩。深山中住着霍姓兄妹,哥哥结婚后外出服兵役,家里就剩妹妹霍香和嫂子。
有一个炎热的夏天,嫂子劳累中暑头疼,霍香到山中寻找草药,被蛇咬伤。回来后,她采的药治好了嫂子,自己却死于蛇毒。为纪念霍香,嫂子就把这种草药称为“霍香”,后来改为“藿香”。
草药黄连,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叫黄连的人而起的名字。有一位病人吃药一直未好转,黄连发现了一种叶边有针刺形状锯齿的草,将它煎煮,让病人服下。病人喝下后说好苦,不久病情好转。此后,人们便把这种草称为“黄连”。
这本书中还记录了许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比如水仙的名字源于娥皇、女英,芝麻是仙女的食物等等。
在阅读这本书中,我觉得既可以学到知识,也能看到生动的故事,这种阅读是轻松有趣的。
药物学的奇妙世界令人惊叹
你知道吗?我们日常生活所知道的各种花草果实,不只是用来观赏和作为食物,还有药用价值。跟着这本书一起去看看吧。
我们先看看草药中的“大人物”五味子,为何它被称为大人物呢?因为它有辛、酸、甘、苦、咸五味俱全。
五味子是果生植物,花茎为红色,成熟的果实为黑紫色。它的奇妙之处就是果实虽然小,却聚集了五种味道。
五味子性温,具有益气明目、除烦热、生津止渴等功效。我的母亲体虚,夜里入睡时常出汗,医生开了五味子煎服后,她的症状减轻了不少,睡眠也好了。
我们常吃的生姜,看起来其貌不扬,其实它可是有名的救命药和菜。传说中,神农上山采药时,吃下有毒的植物,昏倒好长时间才苏醒。
他闻到周围的草有一种特殊的香气,于是拔出草的根咀嚼,感觉辣辣的。不久,他腹泻后恢复了体力。
神农姓姜,感激小草的救命之恩,便将它起名为生姜。生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是淡黄色的。采摘嫩姜做菜,十分爽口。生姜是孔子爱吃的菜,孔子在论语中说,每天都要吃姜。
生姜能去湿气、消浮肿、调和脾胃。夏天,我们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身体积聚了许多湿气。每天清早喝一杯生姜蜂蜜茶,可以驱寒排湿。
自古以来,喜欢丁香的人很多。唐代诗人杜甫写道“丁香体柔弱”,南唐诗人李璟赞叹“丁香空结雨中愁”,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写到“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也叫丁子香、鸡舌香,它的花形有点像丁子或鸡舌,花香浓郁。除了花形、花香招人喜爱外,它还有大用处,花蕾和果实可以烹饪食物,去除口中异味。
丁香是古代人的口香糖。武则天当皇帝时,诗人宋之问才华出众,却因为有口臭不被武则天待见。宋之问知道原因后,口含丁香上朝,开口说话,别人便闻到一股香气。于是,其他人纷纷效仿。
蒲公英,是我从小高大喜爱的植物。小时候一到春天,河岸边满地都是蒲公英,细细的花盆上顶出一朵朵棉花似的花朵。我举起蒲公英,用力向天空吹去。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让我觉得格外开心。
后来在工作、家庭的多重压力下,我得过湿疹,痒得钻心。医生说这是血热引起的热毒,必须内服和外用药物。医生开了蒲公英、连翘、牡丹亭、牡丹皮等中药,同时也告诉我把蒲公英煮水后湿敷皮疹表面。
蒲公英是有名的下火草,也是天然的青霉素,能化解热毒,消除恶肿。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服外敷,我的湿疹慢慢好了。我从心里感谢蒲公英,它给我带来了快乐和健康。
当你感到忧愁时,能吃什么解忧呢?你可能会说开心果,听这个名字好像可以解忧。实际上,有一种植物能让人忘记忧愁。它就是解忧草,学名叫萱草,俗称黄花菜。
它来自山野,花型柔美,有清热利湿、消炎、疏肝解郁、安神的作用。它深受古人喜爱,神农经上有“萱草忘忧,乐为食之”。白居易写道“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唐宋时期,萱草已成为母亲花。
黄花菜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钙、磷、铁等,也被称作“健脑菜”。但它的鲜菜因有毒不能食用,必须蒸制干燥后食用。如果长期失眠,可适当吃黄花菜炒肉丝,帮助改善睡眠。
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植物,真可谓各有千秋,妙趣横生。花花草草不只是用来欣赏,真的可以在生活中帮助我们。通过观察植物,我们能观察世界,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奇妙。
中医药文化博大而神奇,爱上它,我们的视野会变得更广阔,身体更健康,精神更愉悦。
作者: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