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讲记》李辛
这本《精神健康讲记》是继《儿童健康讲记》之后,读李辛老师的第二本书,案头上还有他的《中医启蒙》。也是因为《儿童健康讲记》这本书,假期间也加入了辛庄师范学习,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打破了自己之前很多桎梏,走向了“致广大、尽精微”的用心从教之路。只当是“勤勤拂拭”,做个麦田守望者吧。
将书中印心之处梳理整理,也是一种深化与系统。
1、森田疗法与治疗精神疾病:
让病人如实地、充分地体验自己的痛苦,如实地了知自己有多难受,内心的焦躁不安。用一周的时间,让病人全心全意地来观察和感受自己。
躺了一周之后,这个人已经很熟悉自己的痛苦了,也在面对了,还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崩溃,或者出现过去想象中可怕的事情。而现在,他有了新的痛苦:无所事事的痛苦。
接下来,给他们调整作息,每天卧床时间限制在七八小时。白天安排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晚上写日记,还有读书。
——生命的成长有其节奏,自然之中的春夏秋冬就是从生发到生长,再到收获与收藏的过程。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犹如人的酸甜苦辣般。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是一种可贵的经历。各种情绪的存在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唯有深入下去,站在更远的未来回看当下,才知道此刻的痛苦成就的是自己对自我的深度认识,因为熟知痛苦,所以我们会探索到与痛苦共舞的可能,也渐渐明晰痛苦对于自身的边界在哪里。回到内心,这些才是未来生命之中扎实应该一切随机的过硬本事。
2、面对当下:
当我们遇到任何突然发生的人生危机,或者陷入长期的心理困境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接纳当下的现实——不硬撑着,不再外围造就一个“还不错”的自己。然后再看看,我在这个很低的状态下还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这样慢慢地去行动,自己就会恢复,而且会恢复得相对快一些,因为没有太多内心的对抗,也没有太多思维缠绕和情绪上的干扰来消耗自己仅存的精气神。
——生活的一切都是可以饶有趣味的,也是可以由此滋养生命成长的。把生命的意义定义在别处,就是对当下最大的浪费。如同当下的焦虑一般,如果归因于社会、归因于环境,也就意味着把主动权交给了未知。而这份焦虑最最耗费人的能量的。与其焦虑,不如把这份期待与抱怨收回来,回到当下,看看能做点什么,行动起来。此时就会发现,用行动积攒的生活才是踏实的有滋味的日子,这份滋味滋养家庭,也滋养着我们自身。
3、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要主观臆测,不要认定理所当然,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和感觉总是对的。当“不高兴”起来的时候,大脑有一个习惯,会去找外在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投射”。大脑的运作模式就是肯定自己,合理化。而真实的情况则是:我们自己处在不高兴的模式里,却不自知。
——此种境况,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呼吸三次,扯脱当下的情绪,觉察当下情绪的流动,如同一个旁观者观察与接纳。
4、深入的交流:
深入的交流时我们获得良好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前提。家庭成员之间也好,社会活动也好,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交流。能够经常表达自己内在真实感受和想法,就说明这个家庭还有相对深入的交流。
交流所在的层次非常重要,它体现在能量是否彼此流动,沟通在彼此是否发生。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有深刻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但又常在“肤浅的交流模式”中习以为常,长期熏染其中,会发展出“肤浅思维”习惯,对于个体的精神发展、思想的深入、情感的深刻都有很大的影响。
大家经常说到的“经络不通”“气血不足”指的就是这个能量失调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有觉察,开始积极调整,如每天锻炼身体、跑步等,对自己好点,安排更多的休息和睡眠。如果是孩子,就要给他安排更多的玩耍时间……身体在能量层次的失调就会自动调整过来。
5、扩大与世界的连接:
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仍旧可以送出祝福与祈祷,这是在意识层面上做了这件事,其实就是扩大了我们与世界的连接,一个正向的连接,一个主动的扩容。
在生活的细节里,所有能够完成的事情,首先是在我们的意识或者内心中已经完成的。换句话,只有你内心中已经开始的事情,你的现实生活才会开始。
有的时候现实之中没有这样的机缘来完成一种表达或者沟通,但是我们只要在心中完成了,从心理学或者精神学的层面来说,它已经增加了我们的世界和内心的完整性。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向连接的过程是自我完成的过程,与外界无关,与他人无关。
6、运动中的开与阖:
肉体是精神的载体,它的状态能直接影响到精神状态。每天都需要花点时间去做和身体有关的联系,慢慢就会知道身体的每一层是怎么回事。没有人比自己更懂得自己。
7、成事:
如果一个人能自发自主地经验、学习,慢慢地就会在这个领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方式、品味或创造力。从传统观点来说,任何一件事,如果我们有多余的想法,说明这件事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如果做到恰到好处,就不会有多余的想法,这是心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心越来越敏锐,慢慢地,外在的知识和标准会退到“被参考”的从属地位,为我所用,而不是变成一种“知障”。
我们可以内化这些知识,但必须通过自己耐心的尝试、探索和体验。这需要时间,也是接受错误的可能。这是每一个个体精神成长和成熟,全观和深入的过程。
我们要注意培养我们的精力和体力、思想的清晰度和精神的稳定性。在这三个部分还不够的时候,学什么都是徒劳。那么如何培养小孩的稳定性、清晰度和意志力呢?
培养孩子的稳定性、清晰度和意志力还有一个前提,父母自己要有这些特质,才能带动孩子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上互动,也能观察到孩子以及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情况,了解哪些会强化孩子的稳定度和清晰度,哪些会削弱。所以,父母要训练自己的身心,提高精神的稳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内心主体。那么,先从肉体开始。其实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能一直保持对自己的观察、觉察,让自己越来越清晰,往这个方向发展,可以达到的深度是不可思议的。在任何时候,去保持觉察,留意自己的身体是松还是紧,思想是清晰还是混乱,只要自己不迷失,就会自动往真实的原点靠近。带着更深度的觉知去工作、学习、甚至接人待物……等我们离自己的原点越来越近的时候,其实所有的健康问题都在同步好转。而且,不光身体在好,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乃至事业和未来的发展都在同步好转。
8、你可以选择:
人是自由的,是可以做出抉择的。如果我们事先觉知和观察得深入一点呢,做出的抉择就会全面一些,后面的发展也会顺利一点。试着观察我们习惯的想法、行为和语言,试一试有没有可能换个想法、语言和反应模式,先从意识的细微处的改变入手,不要觉得自己的情绪-思想-语言-行为模式就是天经地义的正确,这只是一个习惯反应的模式而已。
遇到事情,不要着急做选择。首先,认识到自己是在某个低水平的阶段,先少想、少说,不要着急去做重大抉择。先稳住,等我们到了一个相对高一些的水平后,再去处理。
9,用朴素的方法做调整:
运动、做最细小的家务、关心自己、关心别人、浇水养花、看它们发芽……这些都安心做到了,和它们连接得很好,和周围一切联结得很好,我们就不会不正常。不正常是因为我们老想着有比这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状态,总觉得好的东西都在别处,不在此刻当下。
其实,人是不可能从任何外在找到真正的安全感。人的安全感和身体的能量、经络的流通度、心理的健康程度、眼界的开阔、经历的丰富等都有关。所以,人有了愿望之后,需要行动。唯有行动才能带来当下的踏实,也唯有行动才能建立自我与外界的连接。
10、关于儿童教育:
对待当下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缺失了老师和家长们耐心观察每个独特生命的成长规律,缺失了与孩子温暖交流和独立思考,缺失了给孩子一个安全无侵扰的港湾……这些背后需要成年人有相当的定力和耐心来支持。
成年人内心的冲突和失真,是导致孩子产生学习困难、不能适应社会、不能正常表达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我们早上出门,经过一些熏染,晚上带着失常混乱的状态回到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异常,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放松、清理,去散步、去运动,或者看书转念、打坐静观,就会很容易跟家人吵架,进入敌对的情绪,这也是小孩子在复杂的成人环境里,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的冲击。
而小孩子在学龄前阶段,是通过全身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与外部世界在交互。这个认知和学习的过程是自发的,有其内在的进程,最好不要打断它。在我们成人眼中,看似重复而没有逻辑与秩序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在正在进行身心、感觉与知觉、情感表达与身体动作的统合,同时也在进行内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协调化调试,我们称之为“自组织”。这个阶段,提供相对稳定、安静,给予基本照护陪伴而不打扰孩子的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