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于小朋友的语言启蒙非常关注,同时,在女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经验。
最近看的一本书,正好就是讲人类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其中谈到了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6岁之前。
这本书就是《语言本能》,作者史蒂芬·平克。
史蒂芬·平克,是著名的加拿大-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平克的学术专业是视觉认知及孩子的语言发展。他最有名的观点是,语言是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婴儿出生时,先天配备一套语法构式。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并不是白纸一张,已经预装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就是本能。
人有很多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万维刚老师的在得到的专栏《精英日课》2017年12月13日的文章中提到了“先备”学习。语言就是一种先备学习。
婴儿的大脑中预先准备了和学习语言相关的东西。他出生以后,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在本能的驱使下,往里装东西的过程。刚出生以后的孩子,对大人的声音特别感兴趣。0到6岁是对语言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阶段。
2、这套系统要花费三年时间组装,才能应用自如。
在快到一岁的时候,婴儿开始理解单词,大概在满一岁的时候,他们开始说出单词,这些单词通常都是一个一个孤立的说出来的,这种独词句阶段大概会持续两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在一岁半的时候,婴儿的词汇量快速增长,平均每两个小时就学习一个新单词,而且这种速度一直能保持到青春期,同时,这个阶段,他们也开始了语法的学习,把两个单词进行组合,构成最简单的句子。
3到4岁,应用自如。这个阶段是滔滔不绝阶段,在这段爆炸期内,发生了许多神奇的事情,孩子们能说出的句子,不仅越来越长,而且越来越复杂。正常的儿童在语言发展的进度上,可能会相差一年以上,但无论快慢,他们经历的阶段都大体相同。
为什么婴儿生下来不会说话呢?为什么要花上三年的时间,不能更快一些吗?
婴儿只有听到自己的声音,才能学会使用发音器官。聆听大人的说话,才能学会母语。有些知识的掌握,取决于其他知识的获得。所以,语言的发展总是依照次序来进行的:首先是音素,然后是单词,最后才是句子。
语言的发展就像牙齿的生长,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只有等到脑容量、长距离的连接以及大脑语言区的突触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孩子才能咿呀乱语,说出单词和掌握语法。
3、从6岁开始,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衰退,这个过程持续到青春期结束。
我们都知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同的关键期。从六岁开始,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就过去了。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扔掉这么一个有用的技能呢?
蝴蝶在刚从卵中孵化出来,是一只毛毛虫,然后用蛹把自己包裹起来。在蛹里面,化作一滩营养液。最后,变成蝴蝶,破茧而出。蝴蝶产卵,繁殖下一代。毛毛虫的阶段,是一个进食机器,蝴蝶阶段就变成了一个繁殖的机器。
我们人类的发育和昆虫相似。从吮吸反射的消失,到恒牙的生长,再到第二性征的出现,都是迈向成熟的一个个必然的环节。
这些环节,也就是不同的关键期,所担负的责任不同。在关键期内做相符合的事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岁前是语言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给孩子学习语言提供帮助,能让掌握语言的过程轻松不少。
这主要指的是语言的听说能力,而读写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
如果错过关键期,也能学会,只不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外我们的大脑容量有限,边成长边装新东西,一些用不到的系统就卸载了,给新的任务腾地方。
学习语言的能力就是被中途卸载的那一类。这时候基本都学会母语了,剩下的就是享受这个技能带来的好处了。
我们的基因都自然选择塑造的,它自始至终都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它的所有的设计,一定是能够派上用场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不会早也不会晚。我们之所以到了60岁,还拥有双手,不是因为它们一出生就已经有了,而是因为这双手,对60岁的老人和刚出生的婴儿同样有用。
知道语言关键期以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阶段多给孩子提供相关的帮助。错过关键期也没关系,毕竟我们还可以靠后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