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漂泊的时间久了,就会想家。不仅想家乡的青山绿水,还想家乡质朴的乡亲,更想家乡特有的可口饭菜。
胃是有记忆的,小时喜欢吃什么,到老了也都喜欢吃。我的胃记忆的便是家乡那香浓的腊肠味。
提到腊肠,忽然发现,我已十多年没吃过家乡的腊肠了。虽说时间飞逝如流水,但腊肠的味道却依旧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味蕾里。
十冬腊月,天气转冷,年味渐浓,那时正是老家杀年猪准备过新年的好时日。在云南偏远山区,杀年猪是每年年底必做的一年大事。土肥猪不仅是过年必备的一道食材,也是来年全家一年的营养储备。所以,杀年猪就成了十冬腊月里最重要也是最有乐趣的一件事情。长辈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共送“二师兄”去极乐世界。杀猪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做肉灌肠。
肉灌肠的做法极其简单,把新鲜的猪大肠洗净,再割七分瘦三分肥的鲜猪肉切细,拌上干辣椒面,花椒粉,菜籽油,散上盐,加点醋、酱油,充分搅拌,搁置几分钟就可以灌入洗净的大肠里了。
灌肠可是个技术活,如果没有经验,很容易就会把肠挤破。而有经验的老手灌的肠不仅饱满而且美观。灌好的肠洗干净,挂起来进行自然风干。
在腊月天气的日晒风吹之下,肉灌肠的水分渐渐蒸发,随着时间的流逝,腊肠从柔软渐渐变硬,两周左右就可以食用了。
时间的把握也非常关键。太早食用,味道不佳,太晚食用,口感不好。大自然总是那样细腻,不到时间绝不会回馈美味给人们。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鸡蛋腊肠炒饭,滴几滴香油,把腊肠切成薄片倒入锅中翻炒,再打两鸡蛋进去,倒入冷饭,翻炒到饭粒金黄就可以出锅。此时炒出来的饭,外裹蛋黄,内沁肠香,吃起来清香爽口。
腊肠也可以用来烧蛋汤,还可以蒸熟食用,也可以煮着吃或配点素菜煎炒,吃法甚多。
小时候,几片腊肠就能美滋滋吃上一顿。简单粗犷的美,回味无穷的香。长大后,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再也没有机会吃家乡的腊肠,可腊肠的味道却永远的留在了胃的记忆里。
十多年前,我来到了第二故乡四川。这是一个美丽又富饶的地方。物产丰富,美食流行。在中国的美食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确,四川的美食数不胜数,随便一道农家菜都是美味佳肴。川菜虽以香辣为主,但那种辣不像贵州地带的粗爆辣。川味的辣,辣中带柔,粗中有细,有时候吃起来就像是品一杯带着稍许涩味的葡萄酒,喝起来浓烈,吃下去回甘。
川菜名扬天下,但我喜欢的却不是它的香辣,相反,我喜欢川菜中简单的自然味。
品过不少菜,尝过不少味,吃来吃去最后才发现,我最难忘的还是豆花饭和血旺饭。一碗豆花饭足可以让我垂涎三尺,一碗血旺也可以让我回味无穷。
成都的豆花饭馆很多,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大林镇的豆花饭。一碗豆花,鲜香白嫩,汤水微黄,清香四溢。配上一碗米饭,再加一碟蘸水,便可美美地饱餐一顿。柔滑的豆花入口即化,就像雪花轻抚大地就无影无踪。
煎茶的血旺在记忆中也是一绝,就跟大林的豆花一样举世无双。
素血旺的味道要比豆花更浓一点,吃的时候要配合调料一起吃。原汁原味的素血旺吃起来口感就不如加了拌料的。成都人对美食的挑剔,不亚于皇帝对御膳房的要求,每一道食材都极其讲究,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即便这样精心烹饪出来的美食也未必能满足得了爱享受美食的成都人。所以,成都当地人说好吃的小吃一定是非常美味的。但凡吃过大林豆花饭和煎茶血旺的食客都会对其赞不绝口。
在我的眼里,真正的美食都来自民间,来自最底层的人间烟火。虽说上不了高档餐桌的台面,但对于我而言却是胃最喜欢的味道。
入蜀十余载,成都俨然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踏上了远方的征程,家乡的豆花饭便成为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味道。如同腊肠一样,都深深的刻在了胃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