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抱着看《一次别离》的心态去的。但心里觉得这部片子不会像一次别离那样酣畅顺滑,自己犯嘀咕能不能坚持下来。但电影一开场,当桑德拉出现在影院的巨幕上时,疑惑便打消了一半。而从二楼传来的音乐“噪声”响起时,我发现这部电影好像有点意思了。他给人一种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胶片的质感,光影的营造,演员的真实和各种对话式、不同视角的特写镜头……这些不断把我拉近电影。
如此在观影一小时左右时,我累了,一次次法庭的审判,公正的法庭想用语言来阐述现实,可真相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不过看到后边你会发现揭示真相并不是导演的真正目的,在不同视角的描述或猜测下,男女关系置换的桑德拉一家在法庭上不断被描述,被呈现。直到那份录音的出现,这种“审判”达到顶峰。传统上更强势理性的丈夫变为了弱势甚至懦弱的一方,而女方则相反;在此情况下,婚姻的问题仍旧是那样,身份地位还有付出的不平等、责任的推卸与自我的不认同。这些同样的问题在一个男女对调的情境下再次被抛了出来。
“当父权文化中的男孩长大,并获得属于自己的性别特权后,作为曾经压抑的补偿,原本在男孩阶段的孩子气和任性会被重塑为一种父权的表达。而经财富和社会地位带来的自我认同加持下,这种父权的表现形式在某些方面则会比孩子气更加的任性。”
对于丈夫,桑德拉愤怒的咆哮一针见血,这种亲密关系中带血匕首一样的理性不无道理,可它毕竟带血啊!
“你在抱怨你选择的生活,你不是受害者,完全不是!你的慷概掩盖了更脏更卑鄙的东西,你无法直面你的抱负,还因此怨恨我,但不是我把你变成这样的这样的,这和我没有关系。你选择不去投身写作,是因为你害怕。在想出一丁点点子之前,你的自尊心就爆棚了。现在你到四十岁了想要找一个替罪羊来怪罪。你要怪就怪你自己!你被你那些该死的标准和失败的恐惧吓坏了,这是事实!”
再回看这段时我发现女主说的不无道理,论据正确,可问题就出在亲密关系中锋利、句句带血的理性对于弱者来说无疑就是一把要命的匕首,电影中的此段面向的是一个男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可是大部分女性啊。我知道这种理性有时候是向上的,催人成长的,甚至它是亲密关系维持的一个保证,可在影片中它却可能恰恰是压死丈夫萨穆埃尔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影片中萨穆埃尔至少已经抱怨过了,而现实呢?
至于影片中关于对语言重现事实及一层层传播的虚假与个人的想象这方面我不想多说,因为更有意思的点在与和一起去看的哥们睡着了,至少两次。
于是出于对这样一部“好作品”的尊重,我不得把他叫醒。
出了电影院,他跟我说:“反正这种两个人的关系吧,很复杂,爱这个字什么玩意!”大概是这样,我愿意把他说得概括为无解两个字。
“还有我以后工作了肯定没那么长时间在家?怎么平衡呢?”所以这大抵就是他看无聊以至于睡觉的原因吧。
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艺术家探求亲密关系中男女地位和语言是否能还原真相时,我们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还在想着未来到底能有多少时间回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