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震动了这小山谷......
中午:贴对联,下午:穿新衣,傍晚:放鞭炮,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年夜饭。
桌上一大桌子菜:有红烧鱼,扣肉、米粉肉,腊鸭腊肠、白盏鸡,煲鸡汤,莲藕排骨汤,各种酿菜,还有母亲做的甜米酒......
饭后母亲给我们发了压岁钱,我们来到院子给小孩放烟花,然后我们一家人坐电视机旁看联欢晚会,偶尔也有几个外地工作回家的同龄姐妹过来串门,我们就一起烤火聊天,夜里我们还自己动手做烧烤吃了夜宵。
大年初一没有什么小孩拜年了,偶尔来了六七个一大家族的孩子串门给母亲拜年,大年初二到年宵一大串一大串的亲戚朋友的到来……农村的年还是很热闹的,端茶倒水招呼亲戚。
热闹归热闹,但是我觉得年还是越来越没有了年味,小孩子喜欢过年!记得小时候我们吃的年货不是街上买的,都是我们父母亲和乡村人们一起自己动手自己做出来的。
以前快过年了家家户户把糯米、粘米、打成粉,由于南方不种小麦,只有面粉是要买,把这些粉和糖、芝麻、花生,做成各种好吃的年货。
那时候做年货人手不够喊上乡邻乡亲,你帮我做,我帮你做,一大群人嘻嘻哈哈地做着好吃的年货,有油角、糖环,蛋散,油耳朵,各种糍粑,做好放油锅去炸,炸成金黄金黄的,用个小漏兜把一大串炸好的油角糖环捞起,放在簸箕里凉了再放瓦缸存放着,待有亲戚朋友来了就把这些年货拿出来招待客人。
那天做年货的晚上也会请大家有份做的人大吃一顿做好的年货和大餐,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都希望每天被别人邀请到去帮忙做年货。
以前过年最开心就是穿新衣服,因为那时候每家都很穷,每个人只有过年才能有新衣服穿,所以我们最盼着过年,不像现在何时何刻都能买到新衣服穿。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过年下午三四点就要洗澡穿新衣了,穿着新衣的小孩个个会跑出家门口,你看看我的新衣服,我看看你的新衣服,都在比美呢。
有一年大年三十我要去放牛了,那时候为了想穿新衣服,我和邻居锋锋哥牵着牛从屋门前到屋后山的马路上绕圈圈,走了一遍又一遍,有个大人笑话我们“哎哟!这样喂养牛,牛儿哪里吃得饱。”
我们不管了,闻着自家厨房飘出炸油角的香味和母亲做年夜饭的味道真香,真恨不得马上就到下午四点,赶紧赶牛回牛圈子,我们还要回去穿新衣服呢。
那时候过年除了穿新衣服让我们开心,还有很多事让我们开心,年三十晚上父母会给我们压岁钱,我们那时候不看电视,拿着压岁钱买鞭炮、滚地鼠玩,大伙儿来到晒坪一起玩各种各样好玩游戏,或者回到家打牌,有些人打牌还玩到通宵,玩得很嗨,很热闹,一整夜的鞭炮声没有停过。
第二天,早早又爬起来去给村民长辈们拜年。我们一大群小孩像日本鬼子进村一样,浩浩荡荡地去到别人家拜年。
大过年的见到来拜年的小孩,大人们都很开心,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塞给我们每个小孩,
大人们端着花生,马蹄,瓜子、糖果,饼干,年货,热情地喊我们拿来吃,多拿些多吃点。
我们拿着红包出来会比较谁的红包大谁的红包小,谁的红包钱新谁的红包旧,很有意义。
现在村里小孩拜年一个个都不太愿意去拜年了!曾经的孔子礼义拜年是尊重长辈的意思,如今却看成是要钱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不去拜年了。大年三十也不出去玩了,个个都喜欢留在家里看联欢晚会或玩手机、打麻将,很不热闹。
以前我们家从年初二到元宵节都有很多客人到来,不是母亲娘家人就是父亲的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的,有些亲戚来了我都不认识的,不过我也会帮忙端茶倒水招呼亲戚们。
如今过年最多去一下自己兄弟姐妹家,外婆家姑妈家,更多的人选择出去旅行,即使不去旅行的,个个在家也是捧个手机连话都懒得说,各顾自暇地玩自己的,最好别打扰,陶醉在自己的精神领域中。
我怎么感觉越长大越没了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