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森林古猿以及其之后演化形成的各种原始的人亚族动物简称为“古猿”。这种动物的大致形态,与今天的黑猩猩差不多,属于杂食性动物,食谱相对广泛;同时,他们身手敏捷,属于树栖动物,能够有效的躲避猛兽的攻击。因此,他们在非洲的生存状况十分良好。
然而,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前,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十分活跃,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一系列高大山脉,在东非还出现了长达5800公里的断裂谷,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这些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地球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也就是气温大范围的突降。在地形和降温的双重影响下,原先生长在非洲的一些树木逐渐枯萎,森林开始变得稀疏。尤其是非洲东部,以往被森林覆盖的地表,慢慢的形成了稀树草原的面貌。而由于东非大裂谷的产生,生活在这里的古猿又无法回到湿暖的非洲西部。这时,一些古猿迫于环境的改变,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而留在西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继续他们的树栖生活,并开始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自此人猿两别。
这时候的古猿虽然能够站立,但是还是以四肢行走为主。大脑容量约为450-550ML,略高于现在的黑猩猩,与现代人类相差甚远。容貌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特别是体毛,仍然覆盖着大部分体表。
古猿来到地面上生活后,由于缺少树林的掩护,生活环境变得及其危险。在这种环境下,就凸显了一个英雄联盟的专用术语——“视野”的重要性。要想视野好,眼睛必须高。这时的非洲草原,基本上是稀树高草的模样,要想在一米多的草丛中先发制人,就必须站立起来。这样,很多古猿就开始站起身来,并逐步由四肢行走转变为两足直立行走。这个过程很缓慢,而且这时的直立行走姿态与现代人类也不同。
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很多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重要标准。而这些最早两足行走的古猿,科学家们给他们新的命名——能人。
这里,笔者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距今200-700万年前的这段时间,古猿和其之后演化出的各种早期人类所在的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出土的史前猛兽的种类相对较少,而且相对不那么“猛”。像美洲拟狮、剑齿虎、短面熊、恐狼等这些恐怖的史前掠食动物,它们的化石大都在美洲被发现,而在非洲几乎没有它们的遗骸出土。在非洲出土的古兽化石,不仅数量少,而且种类只有似剑齿虎和短剑剑齿虎等,这些猛兽相比它们北美的那些近亲,并不是那么猛。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美国的考古学很发达,能够发掘足够多的化石,而非洲的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对考古方面不是很重视,所以没有充分挖掘;另一方面可能是非洲的史前猛兽确实相对较少,为史前人类的进化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只能感叹人类的运气确实足够好。
除了身体特征的变化之外,能人还从直立行走中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第一,解放双手。两足直立行走后,能人就发现,这“前肢”没事干了。还好,他们没觉得这东西没用,进化成霸王龙那副小短手的模样,反而是更有效的利用起来。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高,只是因为他们的嘴没有霸王龙大,牙齿没有霸王龙那么锋利,无法通过嘴巴获取猎物、保持生存。同时由于长期的树栖生活,他们的指头很灵活,能够很方便的抓握。所以,手就变成搏击、狩猎中最常使用的器官。随着与这些东西接触时间的增长,他们又挑剔起来。譬如,挑选一根适合自己把握的树枝,把石头的表面磨得光滑一些。在这些挑剔和打磨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开始慢慢进化,脑容量开始缓慢增长,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
收获之二:更重的大脑。脑容量的大小与智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脑容量的增大就意味着更大的重量,这就对连接脑袋和躯干的脖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古猿直立行走之前,四肢行走是不利于形成更大的大脑的。这个道理很简单,直立行走之前,他们的大脑是插在脖子上的。而直立行走后,他们的大脑大部分时间是摞在脖子上。很明显,后一种方式更适合承重。
收获之三:毛发消退。在古猿阶段,人类的毛发与现在的黑猩猩无异。这些毛发的作用,一是保暖,二是防止阳光直射。保暖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而第二条相信大家也深有体会,如果你不涂防晒液等高科技现代产品,就去海边晒日光浴或是爬山等长时间接受阳光直射的活动,会对人体的皮肤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然而,当古猿进化成能人,狩猎场所由森林变成了草原时,他们就发现这身毛发的问题了,就是不利于散热。因为在树林中生活时,一方面,各类水果充足,不一定非得依靠猎获动物为生;另一方面,树林中适合隐蔽的地方很多,守株待兔要比追赶猎物划算的多,现在的黑猩猩捕猎时就有伏击的习惯。所以在树栖生活中,运动量相对较少。而在草原上生活,情况就不一样了。在稀树高草的环境下,水果要少得多,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在草原上,适合隐藏伏击的地方要少的多,长时间的奔跑是很必要的。由于厚厚的毛发的存在,不利于散热,也就不利于长时间奔跑。所以,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人类的毛发就开始慢慢消退了。
在毛发消退的同时,为了适应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的散热问题,人类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异常发达的汗腺。这个汗腺,就是俗称的毛孔,在所有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的汗腺是全身分布的。像狗,只能通过舌头散热。而一些猫科动物,像猎豹,由于排汗系统不发达,长时间奔跑后会导致体温迅速上升,所以它只能短距离奔跑。人类则不然,人类的体温发散主要是通过血管神经性调节以及皮肤和肺的散热调节两种方式来进行,而皮肤散热占总散热量的90%。像临床上患者出现发热,就可以通过皮肤发汗来快速降温。有了这一体温调节利器,使得人类虽然爆发力和短跑速度比不过大部分的大中型陆生哺乳动物,但是耐力也就是长跑能力却是位居前列的。此外,毛发消退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大大减少了寄生虫在人类身体上的生存空间,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然而我前文提到过,毛发消退之后会有两个问题:一是保暖问题,二是阳光直射的损害。保暖问题在人类开始猎取兽皮,制成简单的衣物后,得到解决。而对于阳光直射,似乎那时候也没法做一把太阳伞。但是古猿们进化出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头发。要知道,人类的头发是哺乳动物各式各样毛发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因为只要你不剪,它会永远生长。能人站立行走后,阳光直射的面积大部分存在于头部、肩部和背部,只要有头发遮挡,就可以保护人类最终要的器官——大脑,使之免于阳光直射。而人类的头发是一直生长的,到了十岁多的时候,就会遮住肩部和背部,使这些直接接触阳光的皮肤免受日照伤害。同理,大家也可以观察一下动物园中的大猩猩,他们基本上是四肢行走为主,但是也可以站立,在经过了漫长的进化之后,他们背部和四肢的毛发因为防止阳光照射的缘故保留了下来,而的面部和腹部的毛发则因基本不受照射而消退了,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现在还有种观点认为,人类头发的保留是因为异性的选择,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是很赞同,这里就不讨论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部分三观不是那么正的读者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似乎人类留下的毛发不止只有头发一处啊,像某些特殊的地方,也有一些毛毛,那这些毛毛有什么用呢?对于这个羞羞的问题,笔者表示虽然本人是很腼腆的,但也可以勉为其难的回答一下。
众所周知,除了头发之外,大部分人类(根据本人多年临床经验,有些人确实不长)在腋窝处和腹股沟处会有类似头发的毛发。但是仅仅是类似,材质相仿,并不是永远生长的。如果没有外力作用,这些毛发大部分不会超过20cm。这些毛发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摩擦(不要想歪)。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两个手背靠在一起不停地搓动,只消一会的功夫,就会变红发热,搓的时间长了,还会变肿。而你如果隔着一层毛皮摩擦,则只会发热,不会对皮肤造成严重伤害,而腋窝部的毛发也正是为了防止这种伤害。前面说过,能人们在狩猎时需要长时间奔跑,奔跑就需要摆臂,摆臂的过程中胳膊就会与身体发生摩擦。正是由于这些毛发的存在,使人类在奔跑摆臂的过程中,腋窝的皮肤与躯干皮肤不直接接触,降低摩擦的损害。同理,腹股沟和阴部的毛发也有这个作用。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分毛发不单单是为了防止奔跑中的摩擦损害,而且在异性之间进行一些从灵魂到肉体的交流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摩擦的效果。当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各种姿势的不断解锁,慢慢的,部分人类(特别是女性)不再需要长时间奔跑,羞羞的时候也能够注意频率和姿势,防止摩擦受伤。这时,她们的体内控制这些毛发生长的基因就发生变化,形成了腋部和阴部的毛发消退,也就是“无毛症”。大部分的“无毛症”是一种生理现象,主要出现于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