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专注原生家庭的赵见姐姐。
为什么就不喜欢和人交流?
为什么总是推脱掉自己擅长的事?
为什么总是无故焦虑担忧未来没发生的事?
你是否经常会出现以上这样的疑问?不用问,以前的我每条都中了,一直在寻找答案,直到看了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这本书,才真正懂得,所有成年后出现的心理困扰都和过去早年间的经历有关系。
也就是说,你以为忘掉的,身体还有记忆,这就是深入冰山以下的潜意识,它直接影响到你成年后的心理活动。心理抚养决定人性,影响你的情感、脾气、言语、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为什么早年的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亲社会性的发展?
什么是“亲社会性”?不怯生、不惧怕与外人亲近,会主动善意沟通,用一个熟悉的词概括就是“善良”。
孩子越小,他们的表现越能反映出大人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身边的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孩子跟着就学到了。
为什么有些孩子天然地对他人亲近、友好、充满善意?这可能是和他一岁以内的情感抚养有关系。
比如:
有一次我带两岁半的女儿去找朋友,纯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在一个宽敞的户外草地,两个大一些的男孩在追逐奔跑,偶尔还小小打闹一番,他们的家长在一旁悠闲地聊天,我女儿当时特别想要融入进去一起玩,试着慢慢走进他们的场域。
突然,一位哥哥摔倒了,只见我女儿快步移动向前几步,伸出稚嫩的小手去拉起满身是泥的哥哥,我朋友在一旁为她点了大大的赞,说了一句“这孩子真是善良”。
我感到惊喜但并不惊讶,因为女儿一岁前的主要抚养人之一,奶奶也是如此善良的一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就拒绝成为心智成熟的父母,我们说善良要有点锋芒,也要有点智慧,帮助别人的同时,保持一份警觉,保护好自己,不要被欺骗。
邀请你,和我一起超越原生家庭创伤,重塑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