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从前事,旧梦伤怀不需记。
烈酒浓茶多苦胆,古韵诗心惜花迟。
——题记
《红楼梦》的经典,无需赘言。凝缩在字里行间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亦是一种对生活的醒悟和精神的回归。在这里我们品味着青春的绚丽多彩,亦在岁月的沧桑巨变中走向成熟。而我觉得,《红楼梦》更像是一部关于“四季”的书,既包含了时光在四季中的轮回流逝,芸芸众生在生活中的尽情绽放,亦暗含了人生的阴晴圆缺。
初进入《红楼梦》的世界,如同隔着软烟罗作的轻纱赏竹,或是伴着流水在沁芳亭听曲:春有宝黛共读西厢的落花阵阵,夏有湘云醉卧石凉的芍药扑鼻,秋有黛玉倚窗作诗的孤寂感伤,冬有宝琴雪地踏梅的清新绮丽。大观园如同作者笔下的“大同世界”,为处于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从少爷小姐到丫鬟,开辟了一个乐园,或是提供了一个庇护:他们在这里作诗、游玩、烤鹿肉、占花名……同时,它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港湾,女孩们安全地保护着她们的青春和梦想:窘困的邢岫烟得到姐妹的善待,不幸的香菱实现她学诗作诗的痴梦,偶遭凌辱的平儿得到了最大的安抚,逃避贾赦淫威的鸳鸯得到了一时的安宁……大观园里的四季,美好得让宝玉都不忍因生病而辜负了杏花儿……《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宝黛催人泪下的爱情,也不在于贾家“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家族悲剧,而在于其笔下的一景一物,一人一情。
提起《红楼梦》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宝玉,黛玉,宝钗,熙凤四个主角人物,甚至在《红楼梦》相关的影视剧、戏曲中,这四个角色演员的好坏直接决定整部剧的水平。而在真正的经典里,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每一个小人物都在生活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美丽。
如果将黛玉比作绵柔的春,将宝玉比作热烈的夏,将宝钗比作沉稳的秋,将熙凤比作凛冽的冬,那么《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则是四季中平凡却动人的景色。她们或“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或如同“鱼眼珠子”一样因生存而变得世俗,但是他们却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醒着我们生命是那样热烈或又平凡地存在过。比起宝黛钗凤,也许他们更接近生活,那些低在尘埃里的种子,一样开出明媚的花朵,让人难忘,让人感动,让人扼腕叹息。
香菱是其中一位,她对诗的痴迷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活的信念和态度。虽历经苦难,仍然不放弃对自己的完善和提高,不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她在诗句里诠释自己,在苦思冥想和孜孜不倦地努力里挖掘着,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人生态度却在当今大多数人的生活里伴随着柴米油盐、功名利禄而湮灭,不得不令人反思。鸳鸯、司棋亦让人难忘,这些命运由不得自己做主的人,却大胆地反抗着命运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曹雪芹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其精湛的文笔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百科全书式的渊博,而在于他对于每个小人物都给予关注和尊重,正是这种人性的关怀,才让《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亦让宝黛钗凤下的“四季”真正地充盈着精彩和活力。
和《红楼梦》中的少爷小姐一样,曹雪芹本人经历了年幼时的家境显赫、养尊处优;少年时的由盛转衰的家庭变故;中年时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到最后的穷苦潦倒、举家乞粥……《红楼梦》是贾府的四季,宝玉的四季,亦是曹雪芹的四季。生活在南国的人很难体会到严冬的刺骨,生活在极地的人亦享受不到暖春的和煦。曹雪芹的一生却经历了两个极端的颠倒,这是他的苦难,亦是他的幸运。倘若曹雪芹一生都在富贵的安宁中,那么《红楼梦》也许就只是一部描摹贵族生活的“画册”,而少了对人性的体贴和担待;倘若其一直生活在穷困的底端,他的书便只是对贫穷的抱怨和控诉,而少了书中细腻的情感和唯美的诗篇。人生的四季由两部分相辅相成,让他以智者的心态俯瞰生活,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而我相信,这也是曹雪芹最想向世人传达的。
初读《红楼》,感其恋情;再读《红楼》,叹其涉猎;三读《红楼》,恋其文藻;四读《红楼》,豁其人生百态、精神气宇。我们常说经典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在经典历经岁月的千锤百炼下,我们更应回归的是其精神主旨和生活态度,而这恰恰是我们所要感悟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