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从2019-2021《中国考试》高考地理(文综)试题评析,看地理试题的“变”与“稳”—“稳”)
“稳”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浅谈两点:
1. 响应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突出的重点内容。《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一书中提到:将能力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不仅符合高考的客观实际,也是衔接高考经过长期实践所确立的“能力立意”命题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与基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新时代高考命题工作有效衔接。所以,这一点“稳”的体现是毋庸置疑的。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内容提到“确立了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涵盖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每一个“能力群”又包含了符合不同问题情境的、不同学科素养的各种能力。学科素养难以直接考查,因此关键能力的考查对于反映学科素养水平至关重要。比如今年的高考地理,更强调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2. 情境材料的“时代性”。情境作为高考考查的载体,也是高考评价的载体。时代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优化试题情境设计来跟上时代的步调,是高考试题的必选途径。前一篇文中提到,三年间地理高考试题在“彰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境选择方面有所变化,便是基于情境材料时代性这一“稳定”的大前提。
二、从微观角度来看,包括以下几点:
1.对于生态文明观或者可持续发展观的考查一直是考查重点。这一点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地理核心素养要求。不同的区域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得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区域性”又是地理学科公认的特点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类试题情境可选性和灵活性较强。
2.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仍是地理试题常见情境类型。不管是过去的“城乡一体化”,还是今天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都能反应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的体现来看,这类情境作为试题载体之“稳”也是意料之中的。
3.以农业区位因素考查的深入,来体现“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2019年的北方大棚土壤盐渍化问题解决,还是2020年的西欧顺坡垄,都需要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深入探究。
4.通过试题设问方式的灵活性,体现对思维能力中批判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之前提到今年的高考试题评析中强调关键能力考查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比如批判性和辨证思维在历史、政治学科体现更多。但是地理综合试题也一直通过试题设问方式的开放性或灵活性,来进行这一思维的考查。
浅谈至此,发现高考地理试题“变”是绝对的,“稳”是相对的。其“变”在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评价的不断完善;其“稳”在于对高考育人价值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