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基本问题,无非就是“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对应起来就是“主题”“文法”和“判断”。“主题”是基础,“判断”是灵魂,“文法”是表现。
搞公文写作都喜欢谈“换位思考”。首先,我认为“换位思考”的提法不够准确,至少不够高级。构思、撰写一篇公文,就是履行“法定作者”的“法定职责”,满足“法定作者”的履职需要。这个是基本任务,如果写着写着还要不断提醒自己要站在“法定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部署工作,那么这个“实际作者”至少还不够成熟。
“公文”,大约经历由“法定作者”授意,“实际作者”撰写,“受众”执行,然后发挥作用。其本质上是“法定作者”履行职责的工具。一篇“公文”作用发挥,“实际作者”撰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由“受众”按照公文要求贯彻执行。
再谈“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喜欢看到怎样的稿子?第一等,主旨突出,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表述清楚;第二等,内容完整;第三等,看上去措辞优美,但内容不完整、不完全、不充分。第一等、第二等的文章,提炼概括不够,认识不到位可以修改,领导使用时列几个观点,从稿子里找素材做例证,也未尝不可。但第三等文章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哪怕文字多么优美,逻辑多么严谨,脱离了主题的支撑,这样的稿子只能扔进废纸堆。
公文写作的“道”就是服务业务,“以文谋事”“以文载道”“以文辅政”。
“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捣鼓文字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问题上下的功夫太少,为文章而文章,从文章到文章,这种方法永远写不出好文章”
我认为,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这段话“一语中的”,抓住了公文写作的主要矛盾。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文章的目的是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领导干部、领导部门的文章,都要围绕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展开。写文章讲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讲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但如果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了解,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也就无法写出‘三性’的好文章”
公文是应用文的一种,语言上要求“直述不曲”,写作时不必“语不惊人死不休”,读的人也不必体察“微言大义”。只要把想说什么、想干什么,表达清楚、明白,行文庄重得体,语句符合规范,不产生歧义,就可以了。大家不要觉得这样的要求低,这是消极修辞。其实,文字的最高境界不外乎如此。
公文写作,重点不在文字,而在思想;关键不在表述,而在内容。我们搞公文写作,首先要搞清楚第一位的事情,那就是主题,是否把需要写的主题搞明白了,问题搞细致了,第二位才是写作方法,如果不讲内容讲方法,无疑是“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