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李*妍的故事
“张老师好!”
“张老师辛苦了!”
一到下课,我总能看到李*妍小朋友脸上灿烂的笑容,听到她兴奋的问候声,单是从声音就可以听出她是多么开心,虽然对于学习她几乎一窍不通。
我和她的故事,还得从去年暑期开学说起。
校园初相识
还记得去年九月一日开学那天,阳光正好,学校里彩旗飘扬,各种造型的气球以及牌匾早已站在自己的岗位,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我们也早已把教室准备好,迎接新孩子们的到来。看着干净整洁的教室,一个个精心准备的座位名牌,桌子上一套套被我们用丝带精心编织的书籍,教室后面我们精心布置的黑板,教室前面一体机屏幕上我们精心选取的图片以及文字内容,一切温馨而明亮!所有的准备只为迎接这群初上小学的孩子,希望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上午8点多,一个留着学生头、个子不高、长相甜美的小女孩走进教室,见到我之后甜甜地一笑,鞠躬说老师好,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小女孩真有礼貌,学习一定不会差。我也满脸笑意地回复小女孩“你好,宝贝!你叫什么名字呀?”她笑意盈盈地说“李*妍”。就在这一刻,我记住了这个小女孩儿的名字。
这个早晨,是那么美好,我与李婉妍的相遇也如此妙不可“妍”。
阅读伴成长
进入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后,我也特别关注这个小女孩,结果发现,一切根本就不是我所看到的样子。李*妍上课根本就不会听讲,经过多次的提醒、反复的训练,一切依然原地踏步,似乎并没有往好的方面发展的迹象。
我还曾经和她妈妈联系过,让她在孩子放假的时候,能借助字母表巩固孩子的字母知识,但由于家长的水平有限,农活较忙,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就是空白。但是一个班40多个学生,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行呢?这不是耽误孩子吗?家校合作这路走不下去,该怎么办呢?我陷入了焦虑之中。好在我学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门课程,知道给孩子们最好的补课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还学过李舟群老师的读写绘课程,明白一年级孩子应该在有趣的故事中度过,在读写绘的活动中提高自己。我就想,把在这两门课程中学到的理念运用到李婉妍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呢?我决定不做理论的矮子,要做行动的巨人。我要用阅读和故事充实孩子们一年级生活的每一天。
每天,我都会用第一节课前的十分钟左右时间或晚饭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绘本故事,几乎雷打不动。孩子们在听的时候一个个神情专注、神采飞扬,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充满了灵气与活力,尤其是李*妍小朋友,虽然拼音认识不了几个,汉字也认识不多,但是听起故事来非常专注,我问的每一个问题,孩子都积极回答,而且很多时候都答到了点上。在这个时候,我往往是给予大力的表扬,希望用此种方法能够提高她学习的兴趣。
每天的阅读课,我都会领着孩子们一起阅读,每每走过李*妍身边,我都会特意停下来,听她读一会,只要她能够读出哪怕一个小小的句子,我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鼓励她继续读下去,此时的她往往也读得更起劲。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李*妍小朋友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在阅读与故事中度过,但是在学习方面依然不见起色,但是我并不气馁,因为我坚信莱蒙特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童心依旧在
因为有新教育理论的支撑,我并没有对李*妍同学进行打压教育,也没有所谓的不断地背课文、练习写生字,只要孩子每天能够快快乐乐的,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刻,她一定能够重拾曾经落下的这块内容,弥补曾经的不足。
现在,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李*妍远远地看见我,都会笑眼盈盈地和我打招呼,并送上亲切的问候“张老师好”“张老师辛苦了”。
虽然,李*妍的文化课成绩不好,但是孩子在心理与情感这两方面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通过阅读与故事,让她练就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为人处事的正确做法,我认为,这也是成功的教育,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结语
如果李*妍不是将来的瓦特,我就可以鞭挞吗?不,坚决不可以,我是始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来对待她的,因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李婉妍一定会成为更好的人。
我与陶行知先生《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首诗的观点不谋而合,现赋诗如下,我们一起共勉: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不管学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纯粹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做教师的不可以分数来定义学生的优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