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解析]:当敌人内部矛盾趋于激化时,我们最好先静待他们出现更大的内乱,特别是在我们还相对势弱,还暂时没有与敌人正面抗击的时候。因为当敌人为自身利益而穷凶极恶,反目为仇的时候,你无需介入,他们也照样会打得你死我活,最后落个两败俱伤,自取灭亡的下场。相反,你如果过早地去“趁火打劫”,就会使敌人暂时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联合统一,一致对外。另外,因为他们的内乱刚刚开始,内耗还不是很大,敌人还没有大伤元气,我们也就不会很轻易地取胜。这样就会使我们失去了“坐山观虎斗”的机会。但是“隔岸观火”并不是最后的目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坐收渔利”,我们还是应该在敌人的内乱激化到极点,因分崩离析,自相残杀而势力锐减的时候进行出击,这样既达到挫败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又不会“引火烧身”。
有时也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采取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的方法来使敌人内部燃起“内火”,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个“隔岸观火”的机会。而我们或装聋作哑,或保持距离,或标榜中立,或故作暧昧,一是为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二是不让敌人有所察觉。
[三国计例]:
曹操欲攻却离
二袁人头落地
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其子袁谭、袁熙、袁尚因争夺继承权而自相残杀,最后也被曹操打败,袁熙、袁尚被迫逃至辽东,准备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哥俩儿曾为此密议道:“辽东军兵数万,足可与曹操抗衡。今暂投之,后当杀公孙康而夺其地,养成锐气而再抗中原。”而公孙康闻听袁氏兄弟前来投奔时,心中也很是不安。因为袁绍在时就对辽东存有吞并之心,这次二袁虽说是因兵败而来,但也难免没有鸠夺鹊巢之意。于是,想将他二人赚入城中杀之,然后将其首级献与曹操,以讨曹操欢心与重待,但又害怕曹操不领此情,率大军前来征讨,这样二袁的死就等于使自己失去了两个非常用得来的助手。最后,公孙康还是听从了部下公孙恭的建议,即:“可使人探听,如曹军来攻则留二袁为助,如曹军不动则杀二袁送与曹公。”
其实曹营中的许多将领都想去追杀袁氏兄弟,正如夏侯敦所言:“公孙康久不宾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而速往征之,辽东可得矣。”而曹操却笑道:“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到此。”所以也就一直按兵不动。公孙康见曹操并无征辽东之意,于是赚二袁来见。袁熙袁尚一到,事先藏在四周的刀斧手就一拥而上,不由分说便砍下二人的首级,令人用木匣装好送到曹营。当时曹军诸将因不信公孙康会自送二袁头颅前来,正在纷纷劝曹操撤兵。而曹操却说:“不急,等二袁首级一到就马上回军许都。”事情的结局果然不出曹操所料,众人都觉得难以至信。就这样,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铲除了袁氏二兄弟。
其实这并不是曹操的神机妙算,而是他帐下的一位名叫郭嘉的谋士所料。他一眼看出二袁投靠公孙康只是权宜之计,日后必会杀公孙夺辽东。也看出公孙康一定会在此方面猜忌二袁,并想借机用二袁之头来取悦于曹操,这就是他们的矛盾所在。但在一开始,二袁并没有将不轨之意付诸于行动,公孙康也害怕曹军来攻时,失去二袁这两个帮手。因此,若曹军马上对辽东采取行动,就势必会促使他们两家暂时结为同盟,连手抗曹。曹军按兵不动,使公孙康不再担心来自曹操的威胁,于是就会毫无顾忌地铲除袁氏兄弟这一后患。曹操也就因此而坐收了渔利。
曹操坐山观虎斗
关公被害志未酬
话说关羽领兵来攻打魏地樊城,未战几回就生擒了曹将于禁,力斩了曹将庞德。曹操在许都惊恐万分,急召诸将商议,只听曹操战战兢兢地说道:“我素知云长智勇盖世,今据荆襄两地,真乃如虎添翼。于禁被擒、庞德被斩,我军势危。倘若关羽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我欲迁都以避之。”司马懿却劝谏道:“关羽虽甚得志,但因孙、刘两家已经失和,故而孙权现在也肯定是忧心忡忡。不如先派使者去东吴陈说利害,以事后答应割江南之地封孙权以王做条件,来让东吴暗暗起兵去袭击关羽,这样樊城之危就可自解了。”曹操因此而不再迁都,随即依司马懿之计而行。
孙权接到曹操的书信后,欣然应允。于是派大将吕蒙驻扎陆口伺机袭取关羽的辖地荆州。后来,关公中了吴将陆逊的“笑里藏刀”之计,错误地将驻扎在荆州的大部分人马调到樊城听用。致使荆州防守空虚,让吕蒙用“瞒天过海”之计袭取了荆州。此后,驻守在公安、南郡的蜀将傅士仁和糜芳因惧怕关公追咎责任,也一起向东吴投降献城,使得关公又失两城。在取得初步的胜利后,孙权又写信给曹操,求其起兵一同夹击关羽。曹操令大将徐晃先行一步去与关公交战,他随后亲率大军去樊城救援。一时间关公受到曹操、徐晃以及樊城守将曹仁的三面夹击,马上就乱了阵脚,万般无奈只好率军撤退。途中闻报荆州、公安、南郡皆已被东吴夺去,直气得关公箭疮迸裂、昏倒在地。到此时关公已是无计可施,因为前有吴兵,后有魏军,自己却是孤军奋战,并没有救兵,真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只好直奔荆州而去,孤注一掷夺回荆州,再求后计。半路途中有遭吴将丁奉、徐盛、蒋钦三路合围,关公直战至身边只剩三百余人,才退到一个叫麦城的小城暂时栖身。在等待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与儿子关平合力突围,途中被绊马索所羁,东吴将领马忠将关公父子俘获。最后被孙权斩首,关公时年五十八岁。
当年,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曾让曹军闻风丧胆。这次不仅又擒了于禁、杀了庞德(这二位都是曹操手下数得上的大将),还将樊城守将曹仁团团围住。真是势如破竹,不可阻挡,连曹操都想以迁都的方式来避其锋芒,因此若曹操与关公直接对战,还真可能难以取胜。而孙刘两家因荆州的归属问题早就存有旧怨,对刘备占着荆州而迟迟不还,孙权一直是耿耿于怀。因此,曹操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出战,而是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以割地封王为诱饵,先挑起孙、刘两家--这个貌和神离的同盟之间的战事。但他也并未一味地作壁上观,当东吴攻占了关公的大本营荆州及公安、南郡三城后,觉得孙刘两家的矛盾已被激化,形势已对关公明显不利时,曹操不失时机地大举出兵。不仅一举解除了樊城之围,还“借刀杀人”铲除了关羽--这个强劲的对手。
袁谭求救 刘表拒之千里
曹操得胜 刘备又少一敌
袁绍死后,袁氏三兄弟为争夺继承权而反目为仇。袁谭为此先是认贼作父投靠了曹操,想借曹操之力来削弱袁熙、袁尚的兵势。果然,曹操领兵去攻袁尚占据的冀州。大敌当前袁尚不但不集中兵力抗曹,反而听从谋士审配的主意去进攻平原的袁谭。袁谭得知袁尚兵至,急忙向曹操告急。此时的曹操恨不得他们兄弟二人打得两败俱伤才好。所以不仅根本没有理会袁谭,反而趁冀州空虚,加大了攻城的强度。待袁尚回兵冀州时,早是为时已晚。几路曹军合围夹击,直把袁尚打得大败而逃,手下的将士死的死,降的降,印绶、节钺、衣甲、辎重丢弃了无数,就连袁绍的老巢冀州最后也被曹操占了去。
袁谭趁曹操与其弟大战之机,引兵劫掠了甘陵、安平、渤海、河间等地,又在袁尚的逃跑途中,狠狠地截杀了一程,收降了袁尚手下的许多将士。此时的袁谭见目的已达到,便又与曹操断交,还要夺回冀州。曹操大怒,亲领大军前来征讨。袁谭见曹军兵势如此浩大,不免心中无底,只好派人向占据荆襄两地的刘表求救。刘表请刘备同议此事,只听刘备言道:“今曹操已破冀州,兵势正旺,袁氏兄弟不久必被曹操所擒,故而救之也无益。况曹操常有夺走荆襄之意,我们只能养兵自守,不可妄动。”于是,刘表回信一封,先是责骂几句袁谭降曹是“忘先人之仇,弃手足之谊,遗同盟之耻”,然后有劝他和袁尚重归于好共抗曹军。完全是一派推托之词。后又给袁尚写了一封信,陈述了攻谭之害和睦谭之利,也是一付和事佬的样子。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不出兵相救。袁谭见刘表根本就无意发兵,又自料难敌曹军,因此只好弃了根据地平原,逃至南皮城。曹操又追到南皮,袁谭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出战。两军厮杀甚烈,曹操见一时难于取胜,就弃马上山亲击战鼓。将士无不奋力拼杀,袁谭在乱军之中被曹军大将曹洪乱刀砍死。
在当时,袁氏兄弟与刘表是曹操平定中原的两大劲敌。对曹操是这样,对刘备更是如此,因为当时的刘备远不及曹操兵多将广。因此在袁谭向刘表求救时,在刘表处“暂栖身”的刘备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于是劝说刘表以“养兵自守”为重,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火烧身。因为曹军兵势正盛,袁谭不久即败。因而绝对不能为挽救一个垂死之人而使自己蒙受损失。不如隔岸观火,借曹操之手铲除袁谭,也使刘备他自己少了一个能与其抗争的劲敌。这就是当时刘备的真实想法,事情的结局也的确如此。
[注释]:
1.阳乖序乱:这里的意思是,敌人之间的矛盾正趋于激化,以至于各方面的混乱已经公开地显露出来。
2.阴以待逆:此指我方应暗中静观敌变,等待敌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3.暴戾恣睢:戾(li),凶猛,暴虐。睢(sui),胡作非为。
4.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故天地如之。”又云:“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也。”此句喻示了一个“顺时而动’的哲理。即应顺应事物的发展,特别是在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更要顺其自然,静观其变。当他们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而大失元气的时候,我们方可适时出击,以获坐收渔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