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只少女猫,去年10月8日出生,现在刚满5个月。(啊,写到今天,已经6个多月啦)
有了个从小养大的宠物,就跟开启了为人父母beta版一样:
它一个猫在家时,会忧心会不会出现各种各样危险的可能性,比如会不会被逗猫棒的绳儿缠脖子啦,会不会一阵大风把门吹关上,喜欢藏在门后的猫会被夹到啦。
平时操心它的吃穿用度,幼猫长身体嘛,营养很重要,怕挑的猫粮不够好,老想给它买羊奶粉补身体;猫都不爱喝水,容易得肾病,怕自家小猫喝水太少,老是心痒痒想入手电动饮水器;都说湿粮比干粮好,马爸爸家的猫罐头再贵也想买,买回来小猫不爱吃呢觉得自己没买对、没买好,小猫太爱吃了又怀疑是不是添加了诱食剂。
跟猫相处时我又总是自我纠结,猫调皮咬人,不打怕继续“学坏”,打了怕伤感情;猫闯祸了,教训猫时生气到要炸,教训完了看它可怜兮兮又有点心疼;猫一大早跳上床,打着呼噜疯狂求摸,一边困得要死嘴里骂“臭猫咪”,一边心里又隐约美滋滋甜丝丝——小猫长大了,越来越独立不粘人,也就这时候会主动这么亲近,啊珍贵的亲子瞬间!
我有个朋友,自己养了条小柴犬。昨天看他发了条朋友圈,大意是:回到家发现地上有血迹,第一反应是小狗受伤了,赶紧检查它的爪爪,但一无所获。最后终于查出了原因,也“体会到了老父亲经历女儿初潮的复杂心情”……
或许养一两只小宠物,确实能让人瞬间进入“家长”角色吧。明明就是二十多岁飞扬跋扈的青年男女,想想在家里也是一副老父亲老母亲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呢。
不过其实,我不少同学朋友在同样的年纪已经当上人父人母了。那些小生命的诞生,似乎斩钉截铁地在“他们”和“我们”之间划了一条分界线?“他们”看“我们”,可能并不觉得有太大区别;而“我们”看“他们”,总会有一种恍如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感。
就像上学前班那年,我扒着两个校区之间的破铁门,看着对面一年级的学生,觉得“我们”和“他们”之间有一层不可逾越的距离感;而等我上了一年级,回望门对面学前班的教室,自然而然地明白,只不过是一年时间而已,对面的“他们”必然且很快会成为“我们”。就像每天下午放了学,铁门会打开、“他们”可以走过来,两边的人一样,都会从学校正门走出去回家。
如今,家里的小猫小狗,也在带着还没成为父母的“我们”预先体验门那边“他们”的生活。
我喜欢的一个博主写家里的两只小猫:小猫以一种孩童的爱来爱着我们。我不知道我家的喵视我们为“父母”还是“室友”,我们对喵的感情,确实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最近几天,家里的大猫拉稀。她会在猫砂盆里严肃、用力地刨呀刨,急匆匆转身蹲下,屁屁对着刨出的小坑,然后我们就能听见一阵噼噼啪啪。我们会马上忧心忡忡地对视一眼:孩子拉稀已经拉成这样了。
平时,猫对拉屎这件事漫不经心,绝对没有郑重其事的刨坑环节。前两天深圳降温,她潇洒地在窗前观雨,还要手扶窗框站起来吹风,肚皮上的毛毛都烈烈飘动的那种。如此这般半小时后,她就感冒了。早上跳上床来求抚摸,摸舒服了,她奖励性地碰碰我的鼻子、舔舔鼻尖,我都能感受到她鼻子上湿漉漉、黏糊糊的鼻涕。
昨天晚上关了灯,我和老李躺床上,没说话,都已经迷迷糊糊了。老李突然幽幽地开口:“喵这拉稀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我说:“估计就是吹风感冒了吧。”
话还没说完,我一下不合时宜地笑了,转过身去,腿一蹴被子,架在老李身上。
“诶,这可真是跟养了个孩子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