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成名要趁早。
不知这话的依据是什么,只能猜测也许是因为年龄越大,精力分散的越多,冲劲也越来越少,离成名就越来越远了。
如果可以早点成名,应该还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早早成名,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名。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一员。
那些早早成名的人,几乎在出生时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天赋和优越的家庭条件。
以高考状元为例,2017年的高考状元中85%是城镇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既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也拥有优秀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保证了一个人的生活起点和前进方向,父母提前告诉他们未来的可能性和每一种可能性的胜算、优势,因此,他们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做出更好的选择;在前行的路上,遇到障碍时,父母也可以提供更佳的解决方式。
而有的孩子既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富有的教育条件。当你一个学期攒钱买一本课外书的时候,别人的课外书早已经塞满整个书房了;当你第一次看到别人弹奏乐器时,别人早已经钢琴八级了;当你逃课去网吧的时候,别人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了。
以自己为例,我在初中时,基本只看了不到十本的名著,大多数还是找同学借阅的。而我有一个同学,父母每个学期会拿出一笔钱购买各类书籍,要求其阅读。我的同学在阅读这些书籍时,个人的思考能力在提升,眼界在阔宽,而我却将时间花费在了一个个的电视剧上。
后来,我懵懵懂懂考研后(那时已经大四),才去参观了几个一本学校。第一次发现好学校的硬件设施碾压我的学校好几倍。从校门到宿舍有了快一个小时,校园环境建设的也很不错,基本绿化都做的比较完善,而我的学校,从校门到宿舍也不过十来分钟,一个小时足以把整个校园走一遭,我的学校还属于一个不错的二本,所以不难想象三本院校和专科院校的情况。
我读研后,接触各位专业导师和学校资源,才发现学校的软件设施之间的差距。我本科院校,老师难得为我们请来两位外国老师办个讲座,老师经过多次磨合才和领导申请来3000的经费。而我读研的211院校,专业相关讲座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讲座也算不了什么,我们研究生上了一年的课程,安排了两门外教课,一门是美国外教,一门是日本外教。通过这两门不同国家老师的教授,我看到了中美日不同的授课方式,开始思考每一种的优劣势,以及哪种课程更适合我。如果我没有上这两门课,那我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思考,而每一次讲座也带给我关于本专业新的思考角度。
这就是差距。
有的人出生在一个生活条件不错,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他们可以更早更快的获取信息,开阔眼界,增长能力。他们每一步都可以走的踏实又稳定,因为他们前有领路人,后无后顾之忧,一心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
而有的人,要想出名,全靠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换来,父母最多能做的就是在你做决定后支持你,这份支持也许是花费了家中大部分的财产,也可能是默默看着你努力,很少能为你提供意见,因为他们也未曾走过这条路,不知这条路该怎么走。
所以,如果你是后者,那么,即使成名晚一点又如何。毕竟你是靠着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你走的每一步,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会怎样,你在拼尽全力探个究竟,甚至带有一丝“赌”的意味在里边。假如你摔跤了,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爬起来,因为没有人可以扶你一把。
所以啊,有些人注定早早成名。那些晚成名的人,晚点就晚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