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外地過年,山房的門對子是托一位居士幫忙貼的。學生看了,每說:師父,這對聯肯定不是你選的。我問何以見得?答曰:這太不像你的調調了。哈哈,此學生亦可謂知我者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如此佛系的句子,和我的風格確實大異其趣。
今年過年哪兒也不去了,打算就留在江南等一場雪,山房門聯的內容自然可以從吾所好了。
這是前院院門,兩句皆出自《論語》。其間既有對鄰里關系的美好期許,也暗含某種善意的諷勸和警醒,可謂用心良苦矣。
“留白”是最具中國特質的哲理美學概念,意涵頗廣,影響深遠。貼於竈房門上,不無雙關之意,但主要還是取其藠頭可種、福澤綿長的本義,典出《晉書•庾亮傳》,有興趣者可自行查閲。據說,有不少美學範疇起初都與食物有關,留白即是比較明顯的一例。
南院側門選了莊子外篇田子方中的兩句話,原文是“緣而葆真,清而容物”。身處世間,人恐怕很難做到完全無我,但也不能太自我,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這兩句話所追求的境界了,藉此與有緣進入斯門者共勉。
這句流傳久遠的格言,貼於齋堂(餐廳),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菜根”也是一種極普通的食物,然而其內涵和外延又遠超於食物之上,箇中意味,只怕唯有嚼過菜根者方能領會呢。
後院的門最小最簡陋,卻是最富詩意的地方,佇立於此,我時常會穿越到過去,覺得古人詩句中提到的“蓬門”、“柴扉”,想必也就是這箇樣子吧。
時代的節奏越來越快,稍微打個盹,就很可能落伍了。相對而言,山中的日子還是比較慢的,因為慢,就會覺得特別長,山靜含太古,日長如小年,這一句真是應景啊!
山房正門前有一大片竹林和兩棵老桂花,“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盡是法身”,門聯原本打算用這副,現成風光,相當貼切。後來終嫌禪佛之氣太重,遂改為現在這副。“小院一座幾度春風幾度雨,”未來的日子依然免不了風和雨,然而又有何妨呢?“陋室三間半藏柴米半藏書”,只要碗裏有粥飯,腹中有詩書,生命就絕不會荒蕪,其餘則大可不必考慮太多,呵呵。
初冬時節,友人到山房小住幾天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山房既清幽又清寒,沒有一定的情懷,還真是安住不下來。所謂情懷,或許也有一點吧,但也很簡單,山房的這些對子已經透露了不少消息,凡來山房者皆不妨讀一讀、參一參。
末了,今日與人唱和之事,似亦可歸於另類的山房調調,且順便摘錄於下吧~~
適逢除夕,虞山王平仁者賦詩相贈,因錄山居吟一曲囬贈。並搜索枯腸,擠得歪詩幾句以奉和之:
如煙往事何足陳?
臘盡寒消梅自春。
一曲蕭然無別意,
居山適可避囂塵。
附王平仁者原玉:
除夕寄夢菴上人
紛紅駭綠萬象陳,碎影流年又一春。
我亦人間瘗夢客,普庵咒裏拂埃塵。
霜鍾響起净無痕,養拙茅茨嚼菜根。
飛雪皖南萬山冷,梅花一曲撥春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