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讨伐董卓的诸侯之中有一位特殊存在,即广陵太守张超。
因为在酸枣会盟的东路军中,诸侯皆属兖州势力,唯有张超从徐州远道而来。参《臧洪传》载,张超选择参与讨伐董卓,是受到臧洪之规劝,但参考多重文献,其中却存在一些疑惑:
参《三国志·陆瑁传》裴注曰:袁迪父绥为太傅掾,张超之讨董卓,以绥领广陵事。
即张超在临行前将广陵政务交予袁绥,而袁绥之前的职务是「太傅掾」,即袁隗太傅府中故吏。然则所谓诸侯联盟,即是「袁氏联盟」,前文已是有过论述。
那么,张超的加入或许并非巧合,而是袁氏的提前布局。
而在此基础上,臧洪规劝张超加入会盟,其初衷则有待考证……
又《三国志·武帝纪》载,‘兴平元年(194),太祖复征谦,邈弟超……共谋叛太祖。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以此判断,张超在讨伐董卓后,却是留在了陈留,并未回返广陵。
其中,又暗藏着怎样之隐情呢……
参《三国志·臧洪传》载,‘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张超曾派遣臧洪至刘虞处,至于谋划什么,文献中并未提及。
然《三国志·袁绍传》尝言,‘袁绍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而张超与袁氏交往甚密,故以此推断,张超派遣臧洪所谋则应与此事相关。
臧洪北上,「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
但是「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臧洪受到张超派遣,并未见到刘虞,却在袁绍处,被拜为青州刺史,并在任两年。
袁绍将臧洪拜为青州刺史,亦可佐证,张超与袁绍应隶属同一阵营。
又《臧洪传》载,臧洪听闻张超危在旦夕,「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
从臧洪的态度推断,其并非背弃张超,而是与张超共同为袁绍效力。
然《三国志·张邈传》载,‘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
即袁绍欲杀张邈,二者又岂会隶属同一阵营。
但通过前面对袁绍的解读,可知袁绍无论是智谋、战略在汉末皆属顶尖。因为些许指责而欲诛杀张邈,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臧洪在青州任职的两年间,张超则在其兄长陈留张邈处。
如果袁绍欲杀张邈为真,其弟张超又岂会无动于衷。由此推之,袁绍实际上是借此博取曹操的信任,让张邈成功打入曹操内部核心,以防备曹操做大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武帝纪》载,‘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后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曹操在伐董之后屯兵于河内。
而据《英雄记》载,此时的河内太守,是王匡。
参《袁绍传》载,‘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赍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谢承后汉书曰:「班,王匡之妹夫。」
王匡严格执行了袁绍的命令,将胡母班等人诛杀。
可见,王匡是袁绍的死忠。曹操同样是袁绍小弟,故在王匡回泰山募兵期间,暂屯兵于河内。
谢承《后汉书》载,“王匡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
王匡既然是袁绍的死忠,却选择与张邈联合。再次佐证,袁绍欲杀张邈背后,暗藏玄机。
又《武帝纪》载‘初平二年(191)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如此王匡「欲与张邈合」则分为两种可能:
其一、王匡募兵回归,是在初平二年(191)七月之前,曹操尚未离开河内,王匡恐曹操雀占鸠巢,故产生了与张邈联合的谋划。
其二、王匡「欲与张邈合」的想法是在初平二年(191)七月之后,曹操已然离开河内,官拜东郡太守。二者虽是比邻,却亦是各据一方,如此王匡为什么要联合张邈?
参《张杨传》载,‘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至少王匡死于初平三年(192)四月之前。即是在曹操统领兖州之前,如此王匡联合张邈,表面上与曹操无关,其实不然。
因为东郡是冀、青二州进入兖州的唯一通道,而曹操在当时即是袁绍安插在兖州的前哨。
故王匡、张邈联合,其一,加固张邈与袁绍背后的联系,防止张邈有倒向曹操的可能;
其二,拖延、阻碍曹操在兖州的发展,企图将曹操排挤出兖州集团。曹操亦是看出此点,故利用「班亲属不胜愤怒」,一击必杀。
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伺机而动。
未想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所杀,鲍信等至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袁绍对此有些措手不及,但北方未定,无力南顾,而南方袁术亦对兖州伺机虎视,故不得已与曹操暂结同盟。
但袁绍并不甘心,就此对曹操放任自流。
而此时臧洪则在青州刺史任上,效忠袁绍。故初平四年(193),在曹操上任兖州牧的同年,袁绍将臧洪调任东郡太守,与曹操分黄河而治。
又《张邈传》载,‘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过邈临别,把手共誓。绍闻之,大恨。’即袁绍在防备曹操统领兖州后,反噬北上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对张邈释放信号,使得张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
而将臧洪放在东郡的深层作用,即让张邈反叛曹操时,能够无后顾之忧。
换言之,张邈、张超对于曹操的反叛,可以说是袁绍集团的一场精心谋划,所布之局计在诛心,旨在搅乱兖州,亦可拖慢曹操扩张进度。故臧洪在死前尝言「袁氏无道,所图不轨」、「欲因际会,希冀非望」……
不过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袁绍最终遭到臧洪这颗棋子不小的反噬。
《臧洪传》载,‘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臧洪未选择出兵救援张超,与张超同生共死;亦未选择出兵攻打曹操,为张超报仇。
反而怨恨袁绍,选择与袁绍断绝关系,拖上一郡之人与其共死。
但如果臧洪旨在拖延袁绍,如此其行为便合乎情理。亦可以说臧洪的誓死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袁绍统一北方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