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见观经”》
近日空闲,学习一下先贤之勤勤恳恳,如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细细拜读易经大师张兴全先生公众号《掌中诀》2016年11月11日发表之文章《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文中有值得深思之问题,本人不才,尝试解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讲原则,有原则即有是非,有是非而有亲疏,所以必然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赞许。
指望所有的人都说好的人,必然用心极苦而注定失败,这是可悲之一,必然心中无主而与世浮沉,这是可悲之二。
在认钱不认人的浮躁世界,对天地人佛畜鬼都没有敬畏心的今天,平时不拜佛,临时抱佛脚。当今,有多少名流,到有病时才步入空门,希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到头还是再劫难逃,愚我之见,这样只有给佛门带来恶果,弘一法师是我敬佩的人之人,我去泉州不止十次,每次必去开元寺他的像前合影,进开元寺大门,有一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有一件事让我想不通,弘一法师这么伟大,下半生已放下一切,为什么不能长寿?不要扯这么远,谁到北京昌平天寿陵园,看看陈晓旭的坟墓,她也是患病才出家,同样放弃一切,也未能让其增寿,哪位有识之士能给我一个圆满的答卷吗?”弘一法师曾言人生追求有三个层次
一为物质
二为精神
三为宗教
物质充足的基础上进而追求精神,在精神世界的满足上,进而寻求宗教之能量,以度化众生,简而言之,言而简之,一切惟心造,一切亦惟心悟。悟之从心从我,世上有几人能理解他人的心?
可能是我追求的心善,希望在有限之生命里尽量之帮助他人,而帮助他人需要自身拥有能力,那只有不断之修炼自我,强大自身。如明人陈继儒所著《小窗幽记》中有记一句话:“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先成为君子有能力了,過见痴迷之人才能提醒过失。佛教中般若译为智慧,佛教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
一为实相般若
二为境界般若
三为文字般若
四为方便般若
五为眷属般若
这五种之内涵为金刚般若。
提醒一下: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只是一代名,现在的观念来讲就是超一般的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需要心悟与身心皆投入之智慧。
先生常言“传真一句话,一切惟心悟。”
佛家常说“不可说,说不得。”
僧尼死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另一个问题:“他(弘一法师)临终前写了四个字“悲欢交集”,到目前为止,我还是理解不透!”
“九月初一日下午六时写。悲欣交集。见观经。”
弘一大师往生净土之前三天,提笔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大字,题完这四个字后,又补题了“见观经”三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感动。
见观经:“观经”即为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佛说观想念佛、净土十六观的著名教典。
关于大师“悲欣交集”的含义,各界人士有种种解读,但作为念佛人的弘一大师,我们应该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解释。弘一大师往生前题“见观经”三字,表明他所写的“悲欣交集”四字反映的是他见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净土境界的心情。他于契入无量寿佛国土,即将做最大的远行前,提笔总摄了他一生行道乃至往生的见证,如他一惯所做的菩萨行,以使后世修行者能因此生信增上。
“悲”,就是厌离娑婆,见娑婆众生轮回之苦而悲。
“欣”就是欣求极乐。见自己净业成熟而喜。
菩萨度生,中流两岸不居,弘一大师以身示范,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悲欣交集”正体现了他度生的本怀。
大师临终所现的境界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一般无二,
“悲”是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
“欣”是欣喜自己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大师的“欣”绝不是为自己得安乐,
而是欣慰度众生离苦有望,从他临终对妙莲法师语可见:
“我生西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
弘一大师一生的成就和品行折服僧俗两界,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皆通透觉悟。他用传奇的一生劝勉着世人:持戒念佛。
妃子笑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