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对错标准的时候,人会有种不安全或不自在感,分别心会给自己加一个标准,定义一种自己认为的理想生活。比如,早睡早起是对的,大姨妈时不能喝水,每天要运动,飞机不能打太多。也有些苦修的人会给自己加戒条,不吃荤,不玩女人,每天背 5 个单词,一个月看 3 本书。
同时,人们的注意力便不再集中于对象,而是在达到标准的过程。
记得姐姐的公公有次这么说姐姐和姐夫,“你们怎么可以照着书来养孩子呢?什么点喂奶,什么点吃什么?”对,其实,父辈们没那么多知识,他们更多的是凭直觉,孩子哭了,饿了,就要喂奶。而非隔几个小时喂一次。可能,姐夫和姐姐会更多关注孩子喂奶的时间是否到了,却忽视了孩子是不是真的饿了。
习惯的计划经济的国人,似乎很喜欢指标。典型的绩效考核,职称评价,GDP,还有高考重点率等等。诚然这些是重要的,有了指标就容易比较,继而有了分配资源的标准。升职了,资源自然多了,因此,升谁总该有个说法吧。这也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意义,凭什么你能进重点大学而我不能?成绩说话吧。这是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状下最公平的解决方案。
然而,然而,虽然他们经过训练会取得进步,但他们依然对于指标背后的庞大意义一无所知。题做多了成绩会提高。但依然不知道真正的学习和习得技能的能力是怎么一回事。赢得业绩的能力提高了,却不知道这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什么用。当然,如果老板只是想要手和脚,老师只要重点率的话,这些问题是多余的。
标准是应该有的,但应该是深层次的原则,比如,让身体觉得舒服。戒条是为了让内心保持宁静,而非增加恪守戒条的压力,以及破戒后的自责。同样,看书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而非某种指标。
刚刚送我回家的 uber 师傅对我说,接完我这单就要回去了过节了,不然老婆又要说他不浪漫了。升职加薪,因此完成业绩,需要加班。但是,别忘了辛苦加班为了谁哦?还是快点翘班去陪陪那个她/他吧
anyway,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