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诉你!你上学不是给我上的!我整天辛苦是为了谁?”“我知道你辛苦!我也想……”“你别说这些……”隔壁传来了声嘶力竭的吵架声,虽然不想听墙角,奈何声音太大了。其实经常会碰到隔壁的邻居,一个大男孩,应该是毕业班的,会腼腆一笑,母亲还算开朗。
因为也陪孩子经历过中考,对邻居家发生的冲突一点也不吃惊,非常理解他们的这种声嘶力竭的心理状态。升学压力下的家庭焦虑,带给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有父母的,有孩子的,无处释放,难免会情绪失控,爆发冲突。
心理压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可以把压力理解为一种复杂的身心历程,它包含三大部分:
压力源,顾名思义是压力来源,即任何情境或刺激具有伤害或威胁个人的潜在因素。
认知评估,当事人认为经历的刺激或情境,对于个人确实有所威胁时,此时即构成压力,但如果认为是种解脱或乐趣而不是威胁时,则不构成压力,此历程即为认知评估。
焦虑反应,当事人意识到他生理的健康、身体的安全、心理的安静、事业的成败或自尊的维护,甚至自己所关心的人等正处于危险的状况或受到威胁时所做的反应,即为焦虑反应。
不难看出,压力产生的身心历程是:压力的来源-威胁的知觉-焦虑的反应。
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种心理背景,是个体对压力事件反映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
心理压力伴有持续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通常个体有心理压力时,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如惊慌、害怕、忧愁、愤怒等等。但是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就不一定有消极的情绪出现。譬如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接受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任务,虽有心理压力,但却乐意去做,从而就不会产生消极情绪。
心理压力必引发行为反应。个体有心理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引发出一定的行为反映,表现为有意行为,或针对压力事件,积极应对,化解压力;或逃避压力情境,以维持正常生活;或消极应对,被压力所困,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心理障碍。如此看来,可以说心理压力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或许见到邻居可以聊两句,“尽力而为,然后听天命”,或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