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剽悍一只猫的文章,《不会读书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点建议:
一是提高阅读速度。读的慢,大脑容易犯困,大脑会不知不觉间低估眼前的任务量,注意力就不会那么集中,困意袭来也不稀奇。另外读的过慢就容易纠结局部和细节,缺乏整体把握和感知,也容易读着后面的忘记前面的。直觉告诉我,猫叔说的有道理。
但是想到之前看李笑来老师的书或者是讲座,他不断的提倡和强调只字不差的阅读。
笑来老师的观点大致是这样的(原谅我拙劣的复述和解释能力,想要全面了解这个观点的不妨去看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这个信息爆炸泛滥的时代里,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总感觉想要更多的获取信息,我们都太急功近利,读书看报浏览网页都是马马虎虎,只求快不求精,想要追赶快速流逝的时间,更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信息,甚至有太多时候在将要入睡之前忽然看到好的信息文章,赶紧点击收藏然后告诉自己先存着占着,等我有空再认真细看,然后才能心安理得的睡去,其实呢,不断的看似努力其实只是增加了收藏量而已,而自己的知识能力却从未改变。当我们真是有时间去阅读的时候,又往往读着读着就觉得不过尔尔,然后越读越快,错过了很多东西而不自知。李老师提到人类大脑的自动识别模式。一种人类进化的先进的大脑处理机制。当我们在倾听,阅读,或是交谈的时候,不自觉会调用我们自己已有的过往经验或者知识去提前预演拼接即将要听到看到的内容,然后去等待对方继续往下讲的时候“宣布答案”,如果正好吻合那就立刻觉得不过尔尔,然后大脑就会让自己“懒惰”一会儿。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总是不自觉的“低估”别人的作品,不自觉的“自以为是”。那么阅读的过程就真的会出现各种“视而不见”,倾听的时候漏掉太多信息。所以如果你再次读同样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第一次读错过了好多自己根本不曾发现的观点,书读第二遍跟第一遍比就有不同的收获,如果继续读第三遍还是会发现自己有漏掉的内容,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加上思考能力的不断提升,当你再次反复阅读的时候还是会有新的感受和收获。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啊!两位牛人的观点相悖诶,一个讲要快一点,而另一位说要只字不差的阅读!好吧,我承认,刚发现的时候绝对是有窃喜的,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但紧接着就在想,我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两位老师的观点呢,或许他们的观点并不冲突。
深入想想其实,他们确实没有冲突,只是侧重点不同。猫叔是讲了速度。而笑来老师侧重的是要精读,不放过一个字眼,只字不差不代表速度就慢。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刚开始去实践一字不差的读肯定是会慢一些,但是当习惯了阅读能力提升了,速度自然也不会太慢。所以,看到问题不要贸然下结论,有时候,他们都是你可以揉和并加以学习的能力。
所以综合他们二位老师的观点,读文章多读两遍,第一遍可以快一些,确定是你需要的感兴趣的文章就读第二遍,这次就要只字不差的读,甚至是记笔记做标记,写感想的读。
猫叔剩下的两条建议,我也相当赞同!
二是边阅读边划线(为了让自己的身体也参与进去,提升参与感隆重感可以让自己重视面前这件事,自然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大写作产出的可能性。)
三是看完书合上书本回顾书中令你触动的观点并与他人分享(教学长相就是这个道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给别人阐述你的观点,每一次的阐述明白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不用三次想忘记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