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温斯顿.丘吉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品方: 凤凰壹力
出版年: 2013-9-1
页数: 4919
定价: 526.6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ISBN: 978730926526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作者丘吉尔重塑了战时氛围,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他的撼动人心的讲演、统领全局的才略、把握时机的果断,在全书中都一一体现。全书语言紧凑,内容详实,是读者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优选读本。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等英国最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西风残照:
终于在这四个月仔细的读了一遍。
书自然是要给全力推荐的,也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耐心的把这本回忆录看一遍。其中的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表现二战的文艺作品,在丘吉尔的视角下,从一战结束之后埋下德国仇恨的种子,到希特勒上台之后的阴云密布和英法绥靖政策,再到法国陷落、英国孤悬海外独自对日德宣战,直到最后美苏参战击败法西斯主义但又重新埋下冷战的种子,最终以丘吉尔卸任英国首相结束。6年的时间里丘吉尔和他的大英帝国有过濒临崩溃的低谷,也有过横扫北非的胜利,其中更穿插了盟国之间勾心斗角,苏维埃主义的苏联和英美在根本上不可调和的冲突,对于想了解二战史的同学,这应该是最好最详细的教材。
其实中文译本的毛病还是很多,就拿吴万沈的译本来说,翻译成的中文至少会让丘吉尔写的精彩程度减掉一颗星,很多时候甚至会让人不知所云,语句的牵强附会经常出现,有机会还是看看原版的好。
此外,丘吉尔自身对中日战争的忽视和骨子里的反共产主义情节,以及他对大英帝国荣誉的重视,让这本回忆录的记叙变得不那么客观翔实。书里关于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记叙极少,时常流露出对中华民族的不屑甚至不认为中国有资格列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于英美与红色苏联在1944、1945年间的摩擦统统认为是斯大林及其共产主义的责任,而将英国刻画成一个为了民主自由而奋战不息的国际战士;在英德战争(尤其是在二战早期的英德战争)的描写,往往会让人有种“英国打赢了就是干的漂亮,输了也消耗了敌人的力量有战略意义,而德国打赢了也一定是在战略上是一个失误,打输了么则是显示英帝国的强大”的感觉。
总的来说,丘吉尔的回忆录值得大家一读,尤其是想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耐得住心慢慢翻就好
愿大家多读书,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浮躁
方文一卜:
这是一本有3000页(纸质书)的巨著!自以为“战争史迷”的心理暗示多少起了些推动作用。过程倒是似村上描述的长跑状态,轻松-气喘-再而缺氧-意识模糊-缓过来-神清气爽地冲刺。
虽然欧美有点名声的人都会写书,但能读到这么多的文件(电报、信件、演讲等)还是很难得。原文件相比“一面之词”更适合当评价的依据,从而让“历史地去对待历史”成为可能。比如进入柏林的问题,丘吉尔一再强调美国人错失了良机,可是只要看当时德军、盟军以及苏联在欧洲的实力对比,就知道英美对柏林是有心无力的,而且罗斯福很早就透露过美国不想冒巨大人员牺牲的危险去解放柏林,即使丘吉尔说得好像是美国人拱手让出柏林给俄国人似的,读者自当会做出理智的判断。又如丘吉尔把西方苏联描绘成魔鬼,把二战的责任也,可是却忽视了自己在前面记录过的,苏联人很早就试图与英法外交部接触以共商防御德国之问题,是张伯伦的不信任促成了“苏德合作”,明白人很难责难苏联导致了二战发生。如果再对十月革命后的苏波战争有点了解,就知道苏联对东波兰的占领,不是简简单单的抢占地盘那么简单。
战争跟经济政治是离不开的,若不是30年代初经济大崩溃、二战的仇恨、欧洲赤化的恐慌种种洪流碰到一起,再加上一个阿道夫•希特勒,这场战争未必会打起来。但最终这一切还是发生了,重新洗牌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从政治的角度,二战记录的正是一个英国的时代的落下的过程,这一切在战争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尽管丘吉尔竭力维持英国在主导世界大事的可能性,比如干涉希腊内战和波兰领土问题,不过最后苏联不松口,美国人无心插手,英国人也无可奈何。自尊的英国人挡不住历史的洪流,战争结束了,帝国加速地瓦解,一方面是美国反殖民地政策,另一方面帝国也没有实力继续保持殖民地的运营,于是印度、马来西亚纷纷独立,英国军队从苏伊士以东全部撤出,甚至非洲都开始闹独立了。若是一名美国人来写这部书,则完全是焕然的面貌,事实上他们有这么一本书叫《光荣与梦想》。美国人在美西战争后几乎主宰了拉丁美洲,可是在诺曼底和太平洋战争以后,他们发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于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人拍拍丘吉尔的肩膀,扬手让他退下,是该我接棒的时候了,顺带的,他们也替下了英国人跟共产主义做掰手腕的游戏,冷战开始。
最后聊聊丘吉尔吧。虽然他天生有反苏反共、忽视中国的心理,还有言必称“大英帝国好”的自恋倾向,但这无碍于他成为近现代史最伟大的英国人,他表现出来的那种一贯的坚定和力量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有趣的是,在德国投降2个月后的英国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斯大林调侃他:你打赢了战争,人民却把你抛弃了。丘回他:我打仗的目的,就是要捍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利。后来美国记者说英国人忘本,他引用了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我想英国人只是觉得,海军部长该消停了,我们也好过我们的日子。
这与其说是丘吉尔的伟大(他又不是自己辞职的),还不如说是英国制度、英国人民的伟大。
老姑娘小呈子:
如今英国人也不想搭理外面纷扰的世界,只想守好自己的面包牛奶。人民就是这么简单。
丘吉尔是“泛欧洲主义者”的祖师爷之一,对成立共同市场和欧盟具有先驱作用。有人说多么讽刺,老人家肯定没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英国第一个退出欧盟。一个本来支持留欧的老姑娘,硬被逼成了脱欧首相。
但丘吉尔当年的原话是:
Britain was with Europe but not of it.
说白了就是,我们共饮一口井,但不代表我们是一家人。
岛国的尴尬在于,无法太独立,又不能太依赖。而欧洲各国,不是一块修修剪剪就能成形的草坪。当年丘吉尔的泛欧洲主张,也是为了对抗苏联,对抗中国。彼时的欧洲好似一群都被偷了东西的业主,组成业主联盟,一致对外。所以没有丘吉尔尽心尽力为英国在国际上刷存在感,如今的岛国可能真的是另一番模样。
美国娱乐低俗化的民主,英国人的民主宪政。不知道是不是骨子里传统的贵族血,政客只为政治观点而争论,很少关于女人和私生子的狗血剧情。而人民呢,可能是生于岛国,危机感重,选择更理性。
我:南风说英文行文非常优美,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历史名著。当然,丘吉尔从政治家的角度写二战,这是其主要观察角度。而其他一些视角,如从经济角度写美国大萧条对二战的影响,希特勒上台的经济原因,纳粹经济的实质,这些也无法从本书得到完整的答案。这些恐怕要读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才行。读原著才能领略其风采。我想既是文学又是历史名著,再加上作者身份和角度的独一无二性,是它获奖的原因。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对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描述很少。也比如背后的经济的分析,也不会是专业的和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