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关于经济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对小白来说,选择却经常成为难题。有的书籍全面、系统,但是太过艰深,难以理解;有的书籍完全靠讲小故事,理论性又太浅。而《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则刚好处于这两种之间的书,对小白学习经济学,是非常不错的入门级书籍。
我初读这本书,最大的体会,是看到书中的这句话: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架构。现今经常有各类经济学家被社会民众戏称为“砖家”。的确,对于一个足够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来说,能够依赖于一套理论就能够预测未来,的确不现实。但是,我们在办企业、从事日常经济活动,又非常需要了解经济的动向,怎么办?
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在各类经济预测和言论中迷失,不如我们自己把经济思维方式这个工具拿起来,自主对经济动向进行研判。
下面列举一下,这本书中,我认为比较有收获的几个观点:
经济学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架构。这个架构的核心,用四个字来表达就是“权衡取舍”。
权衡取舍的意义,是贯穿于从微观到宏观,所有经济活动的主线。
自私是组成社会的最有效的方式,每个人在市场中,都是按照自私的动机,所做出的决定。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通常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他只盘算自己的获利。借由追求自身的利益,他频繁地促进了社会利益,这比他认真设想促进社会利益更有效。
利益驱动一切的真理,让我们看清楚,当一批人纷纷转向一个行业的时候,虽然我们不了解这个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这个行业利润丰厚;当自己的同行,纷纷转行的时候,我们就要清醒了,是否有雷区就在前面。
经济学家是:一个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其价值的人。
注重思考商品的价格,而不在乎其内在的使用价值,这是经济学家时常有的思考方式。
把价格和价值区分来看待,可能我们都会有这个概念。但是,只看价格,不看价值,就变得匪夷所思了。
本书的观点就认为,思考价格,必须要排除心中的预设立场,不必思考价格是否“正确”,价格只是世界供需互动的表现形式。
这个思维有什么用?看房价就知道了。从房地产市场建立那一刻起,关于房价“虚高”的评论就从未停止,关于房产泡沫要破灭的预言却至今尚未实现。核心问题就是,民众对房子的价格掺杂了过多的价值预设,用自己的主观的、情绪的、经验的判断,来认识房子的价格,所用的认知方式是:房价凭什么怎么高?而经济学思维却按照供需关系来看待价格问题,所用的认知方式是:房价这么高说明了什么?
你若是一开始就有经济理性人的思维,用价格高低倒推供需趋势,便不会在房产投资上踏空了。
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
这个是书中唯一讲到的“预测”二字了。当然这是微观层面的预测。
关于供需影响产品价格,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影响的程度如何,却鲜有人进行研究。
弹性的意思,简单讲就是价格与供需关系的关联程度。弹性理论对经济活动简直是太有指导价值了。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乐团在巡演,预计在有15000个座位的室内体育馆演出。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乐团,那就是需求有弹性,弹性大于1,价格上涨10%,可能使需求量下降20%—30%,那就要定一个较低的价格,提高整体营收。
假如这是一个乐迷被“秒杀”的超级乐团,那它的需求弹性就会小于1。价格上涨10%,需求下降小于10%,甚至没有任何影响,所有的票被一抢而空。那乐团就会提高门票的价格,从而让整体收益提高。
所以,评价自己产品的需求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去年12月王菲演唱会天价门票崩盘事件。看来,不学点经济学,错估自己的需求弹性,是一个悲催的事情。
专利:保护创新,也阻碍创新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进入市场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的障碍,阻碍额外的创新。
书中有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初期,施乐公司在复印机的各种组件上取得了超过1700项专利。每当施乐改进复印机,就会为那个微小的改进申请专利。公司持续改进机器,且持续获得新专利。结果没有任何厂商可以进入复印机市场,因为没有人可以通过所谓的“专利丛林”。
后来,美国反托拉斯当局说施乐滥用专利流程来创造独占地位。施乐不承认犯罪,但同意放弃专利侵权诉讼,允许其他人使用其专利。果然市场竞争的水闸被打开,施乐在复印机市场的占有率从原本的95%掉到了1980年的50%以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到处在上演盗版侵权的事件,饱受西方社会的指责。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用“硬闯”的方式,穿越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丛林,继而在引进基础上做进一步创新,几乎是中国经济赶超西方的唯一方式!
当无数人指责,中国国产汽车样子丑、质量差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横在中国汽车产业前面,最大的拦路虎不是中国人是否勤劳、或者是否有创新精神,而是巨大的“专利丛林”。我们已经在很多领域,创新能力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但是在传统核心竞争行业,却鲜有这样的成就。这就是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