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闻思修】
现在我们有人会按照孔子的时间表来跟自己做对比,其实没有必要。我们应该参照这个清晰的成长历程,而不是纠结于时间截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路线,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十五岁要至于学,我真正意识到要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是在工作后的第一年。我真的特别后悔大学的时光没有好好学习看书。现在我工作第七年了,又经历过这次疫情,我深刻的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给我带来的快乐,那种满足感无法描述。于我,三十志于学。
“三十而立”,什么能让我们“立”,我们的学识、道德、品性才可以让我们真正的“立”。有个好工作而混日子,这不是真正的“立”。
“四十不惑”,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懂,而是“不惑于外物”。很多年轻人找工作,都是问“薪水多少,你给我多少?”一直考虑的都是利。应该关注的其实是前途和后续的发展。
“五十而知天命”是和自己和解了,除了不被外在的事物所牵绊,也不要被自己内心所牵绊。
“六十而耳顺”,看淡一些事情,不要总是去争吵。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真正的获得自由,随心所欲,但是遵从一些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