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住在哪儿我床头一定会放书,不管有多晚我睡前一定要翻书!你一定很想知道这背后的秘密,那我悄悄告诉你,我对书如此虔诚只是因为我很怕鬼。
我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老妈,在引导我们成长的路上她很少有给我们一本正经地讲大道理的时候,在她眼里没有什么大道理是一个故事不能讲清楚的,如果有那就两个。就算遇到我们特别不听话的情况,她也是先打我们一顿,然后再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老妈的故事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分好多个系列,读书系列的故事她在我们刚上幼儿园时就给我们讲了,有好学生因为勤奋刻苦考取状元改变人生的,有穷书生因为才貌双全娶到白富美的,有读书人智斗恶霸替百姓出头的……可老妈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么多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却是一个鬼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个吊死鬼为了让自己能早点投胎,于是到凡间找人做替死鬼,他找了一圈看上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夫妻两个经营着一家小旅馆,看上去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实际上却是吵吵闹闹从不消停。家里的男主人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女主人,女主人隔三差五上演一遍“一哭二闹三上吊”。有一天晚上女主人在锅里煮了一只鸡,在快煮好的时候有事离开了一会儿。吊死鬼趁机从窗口跳进厨房,把鸡从锅里捞出来藏到了灶底下的灰堆里,他刚刚藏好就看到男主人远远地走来了,于是慌慌张张地逃开了,然而忘了拿他害人用的两个吊环……所有的一切恰好被住在楼上的一位客人看得清清楚楚,这位客人是个进京赶考的秀才,他读书读累了正倚在窗口透气,结果碰见了这么一幕。秀才趁男主人还没进来之前甩了个钩子将两个吊环取了出来,并顺手夹进了拿在手上的书中。吊死鬼出来后才发现丢了重要工具,赶紧回去拿却发现不见了。他环顾四周,瞥见了一个正在往厨房偷偷张望的年轻人。他一下跳到楼上,追着年轻人到了他的客房,威胁年轻人把东西交出来。年轻人说不给,吊死鬼就变脸了,他变了一张又一张极其恐怖的面孔,要是换做一般人早就被吓得七窍流血了,可年轻人却一点都没感觉,因为智慧博学的秀才知道吊死鬼变脸只是虚张声势,没有工具鬼他就不能把人怎么样。
秀才一边笑眯眯地看着鬼变脸一边慢悠悠地磨着墨,等到鬼变到精疲力竭的时候说:“你变完了吗?变完了就看我变了哦。”于是他把刚刚在手上磨的墨泼到了自己脸上,用手抹匀后,一脸严肃地盯着吊死鬼问:“你认得我吗?”吊死鬼一脸惊恐,尖叫着逃走了。那涂了墨的秀才哪里还有自己原来的样子,分明长着一张菩萨脸,难怪把鬼吓成那个样子。在读书人跟吊死鬼斗智斗勇的同时小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在厨房拳脚相斗,男主人进来后发现煮熟的鸡不见了,于是破口大骂,大打出手,一口咬定是女主人偷偷把鸡肉吃掉了。女主一脸蒙圈、百口难辩、委屈至极、绝望透顶,于是她拿了根白绫俏俏走到杂货间去,本想就这样结束生命,没想到被秀才拦了下来。秀才把他们夫妻召集到一起,当着他们的面把藏在灰堆里的鸡找了出来,还拿出书本给他们看吊死鬼留下的作案工具。可当他翻开书本时发现吊环不见了,只剩下两个环状的血印结在书上。
幼年时期的我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一个道理:书籍可以辟邪,读书可以驱鬼——从此以后书便成了我的护身符,当我内心充满恐惧的时候翻书是最好的安慰,晚上睡觉一定要有书相伴我才能安心。为了测试这个故事的功效是否真的有这么神奇,我给一个快要读一年级的小朋友讲过这个故事,不知道现在她还有没有这个习惯,但至少在我离开前她枕边就没有缺过书。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要笑了:简直荒唐!我可不是胡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下很热门的一本书《人类简史》也提到说人类社会发达的主要前提是“讲故事”的能力,讲故事、听故事这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渐渐地将自己活成了故事中的样子。人类臆造出一个上帝,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声称这叫信仰。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把阅读功效讲成故事,然后神话成信仰呢?
把阅读神话成信仰的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都不会太差,犹太人就是如此。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们深信上帝在天堂里也和圣贤一起读书学习;他们深感文学、艺术、音乐、诗歌如水和粮食一样不可缺少,生命会结束,读书却无止境;他们深知唯有知识是不能剥夺的财富,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方知敬畏知识”,所以在犹太人传统中,书橱要放在床头,放在床尾被认为是对书不敬。犹太人从不焚书——即便是攻击自己的书。他们搬家时,会把不要的书刊摆放街头,任行人挑选赠送。 就算到了穷困潦倒之际不得不变卖余物以维持生活的时候,他们也是先卖金子、宝石、土地和房屋,书籍则是到了万不得已才会去卖。
我爸爸只读过两年小学,我妈妈也只有初中学历,他们没看过多少书,但他们对书的敬畏却是那么深远、那么深刻,仿佛是一个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在我们家,书是不能当垫子用的,尤其不能垫屁股;在饭桌、厕所等地方是不能放书的;我们家房子不大但我跟妹妹分别有自己的书房,并且书房的面积远远大于卧室的面积,这样的房间设计在农村是很少见的;我跟我妹妹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所有书籍我爸妈一本都舍不得卖,就算家里搞装修那几个月我爸妈也是坚持把沉重的书籍从房子的这一间挪到那一间。老爸说我们家曾是书香门第,爷爷是个读书人,爷爷的爷爷也是读书人,在家族史上读书这件事情第一次掉链子是在老爸身上,而他没得读书完全是因为政治原因。所以老爸像有使命一样地爱惜着书籍,然后把这种使命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全家人。
常常会有家长问我,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喜欢上看书。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得先问问家长们,你们平时有看书的习惯吗?如果你说你文化水平不高看不了书,那我再问问你,在你心里书的分量占多少?家长对书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书的态度。犹太孩子最好的衣服都是在开学的时候穿,很多家长和孩子会在给孩子教知识时,用蜂蜜写上字母和托拉经句,孩子边诵读字母边舔石板蜂蜜,随后还吃蛋糕、苹果、核桃,因此,孩子从小就有“知识甜蜜”的观念。犹太父母已习惯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读书给他听。因为婴儿从6个月就已经开始熟悉声音,并对纸上的东西发生兴趣。尽管他们不懂得内容,但只要给他们朗读,就能使他们熟悉、喜欢父母的声音。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时机,可以为他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 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标准的家长可以试试讲故事的方法,犹太教育学家发现,孩子是很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即便是妈妈讲过十几遍的老故事他们也一样爱听。通过听大人讲故事和自己阅读,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自己的方式参与、安排故事,并从中分享故事中人物的愿望和快乐。
如果你的孩子不爱看书或者你想早点培养孩子爱看书的习惯,那你得先让自己爱上书本,然后再去讲个故事,亲测有效哦,不过最好是在孩子十二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