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1

传习录卷下

 

【二八三】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

先生曰:「『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何等明白简易!」


 但衡今云: “阳明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此孟子之所谓勿助;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此孟子之所谓勿忘。勿助勿忘,而心之本体究矣。予以其言之隐也,为之引而申之。”


【译文】

先生说:“《中庸》里说‘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这句话,以前看时觉得是何等玄妙,如今看来,才晓得原来聪明睿智是人人所固有的。耳原本就聪,目原本就明,心原本就睿智,圣人只是能做到一件事而已,那就是能致良知。一般人做不到的,也只是这个致良知。这是多么简单明白的道理啊!”


释疑:

良知即圣,人人自有,个个圆成。

良知无知无不知,无觉无不觉;虽知而犹不知,虽觉而犹不觉。只要时时处处实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又何必有凡圣之分,智愚之別呢?

圣凡之别惟致良知一事能否。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惠能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坛经·行由品》)。

圣人只是于此能之;而凡夫却欲要忘、助,且思。其实圣人能之而凡夫不能,紧要处也只是信不信得过自家的良知。


精讲摘要:

学心学要学这个“能”字,“能处正是良知”。心学强调功夫正是要与“能”一体化。理学是研究“所”,就是对象,在物上找理就是跟“所”走。心学培育的是“能”,能看见茶杯的这个是我,所看见的是这个茶杯,心学是从“能”上提升我们能感觉的感觉。

阳明先生说上知下愚不移,不是不能移,是不肯移。圣人只是以“能”,“能”处是良知,就在这个“能”上做功夫,把这个“能”释放出来。怎么是培养“能”的功夫呢?阳明先生首先讲究戒掉人欲,恢复本来面目,用减法。众人不能是因为众人不肯致知,何等明白简易,是因为人不肯戒掉自己的习气。

所有超越性的行为和宗教都要让人无我,儒家尚情无我,一有我,就成了把自己往小里做的一个小人。


批注:

①聪明睿知。语出《中庸》第三十一章。

语本《中庸》:“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第三十一章)


②参见《寄邹谦之》:“后世人心陷溺,祸乱相寻,皆由此学不明之故。只将此学字头脑处指掇得透彻,使人洞然知得是自己生身立命之原,不假外求,如木之有根,畅茂条达,自有所不容已,则所谓悦乐不愠者,皆不待言而喻。”(《全书》卷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28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下 【原典250】 【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
    海上明月共阅读 874评论 0 0
  • 2017-05-21 华杉 天下万事,不管是人际关系,国内政治,还是国际局势,都是是非分明,黑白分明,清楚得很。说...
    郁萍阅读 4,007评论 0 1
  • 天下万事,不管是人际关系,国内政治,还是国际局势,都是是非分明,黑白分明,清楚得很。说“没有对错”,那都是各有利益...
    华杉2009阅读 2,307评论 3 5
  • 传习录(卷中) 【一六五】论良知即是道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
    净心斋阅读 595评论 0 0
  • 传习录(卷下) 【二八二】无知无不知 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
    净心斋阅读 53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