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产品经理大会结束了。结合现在产品《组合大师》以及两天来的培训,考虑有三个发力点(实操点):
1. 明确产品定位
产品经理和运营(销售)头脑风暴,就产品定位四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产品的价值策略。
2. 提升产品短板
深度竞品分析,结合客户反馈,在1-3个月内提升短板。
3. 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之质量
强调质量,尤其是数据质量。和数据部密切合作,对产品中可能的数据疑问例如净值暴增或暴跌和数据部门确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和客户沟通时,可以对数据质量非常有信心。
#################分隔线:以下为参加大会的感想和收获####################
钦佩嘉宾们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还有临场发挥能力。
内容上,关于增长的定义很意外,增长是指连接产品现有价值和更多受众,谈增长是分阶段和发展状态的。这与我之前理解的增长很大的驱动力是新功能和新价值不同。
产品定位方面大咖阐述角度不同,但实质相似,个人认为可归纳为四点:
1.用户角色及结合数据分析的用户画像;
2.痛点洞察以明确产品核心定位;
3.预期洞察:价值预期,行业趋势预期等;
4.场景定义。
结合自己在做的产品,对这四点的答案更多只是彷徨。不可否认,答案是阶段性的,那么,现阶段的答案是什么呢?市场上同类竞争产品很多,相互抄袭的地方也很多,参考竞品,然后在自己的产品中把那部分做得比竞品更好不是很难。难的是怎样成为被追赶者?怎样铸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尤其是当面临那种已经做到小前端大中台的竞争对手(如花了不止两年时间耗费数亿元甚至更多打造了大中台的M*)。
也许用户粘性是个着力点—让用户的数据由用户脱敏(惭愧,第一次听说脱敏)后和我们产品紧紧衔接起来。
诚然,阿里云般从点到面到生态所打造的竞争力魅力无穷,但这需要很多的沉淀。那么,能否通过合作方式站在巨人的肩上呢?
正如某位嘉宾所说,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一定是能把握趋势的,短则几个月,长至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的趋势。如何把握呢?
运营方面接触很少,一个感触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是懂运营,至少在前期是能和运营的伙伴互相拥抱的。有时候,好的运营胜过产品本身,例如可口可乐品牌。结合在做的产品,针对产品定位的四点,是时候和运营来一次头脑风暴了^_^。无它,在传统AARRR式用户增长漏斗模型同时开始金字塔式增长。
AI趋势愈演愈烈,对AI基于概率分布有了更清晰了解,但总体的理解还很少,很片面。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收获,那么就是让曾经模糊的问题本身变得有些清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时间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