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狼女 来源 | 易简读书(ID:yijiandushu)
01
英国电视4台及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了系列电视剧《黑镜》,第四季里有个关于高科技监控孩子的故事。
女儿叫萨拉,三岁时在公园走失,妈妈发了疯一样找,镇上每个角落都找遍了,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女儿。
因为这件事,妈妈决定加入方舟天使公司的免费推广计划 —— 将纳米芯片放到女儿脑子里,这样就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时刻关注女儿的状况。
有个重要的点是,当不堪画面出现,平板电脑会提醒妈妈,但女儿眼前会出现马赛克,看不到这些画面。
萨拉的成长中,看不到血,看不到暴力画面,慢慢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和危险评估能力。
有次爷爷突发心脏病,萨拉看不到,差点就过世。萨拉觉得自己不正常,用铅笔扎自己,渴望看到血。
玛丽妈妈发现后,决定停了平板电脑,但方舟公司被封了,芯片已经取不出了。
萨拉终于过上正常生活,并谈了恋爱。有次晚了回家,玛丽妈妈心急,又再次打开了平板电脑,看到了女儿和男朋友吸毒,于是以强奸未成年少女恐吓对方分手。
后来萨拉发现了这个科技,和妈妈大吵起来,一怒之下,举起平板电脑向母亲的脑袋砸了过去。
马赛克功能开启,萨拉看不清楚妈妈伤得有多重,也听不见母亲的哀求,下手越来越狠。
直到手指无意中关闭了过滤功能,才发现母亲满脸是血的晕倒在了地板上。
影片最后,萨拉冲出了家门,搭了一辆车离开,再也没回来……
虽带着科幻色彩,但影片不只是影片,它揭露的是无数家庭残酷真相。
儿童发展研究者、美国心理学家福斯特·克莱恩和教育顾问吉姆·费提出,"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概念:
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想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读书时经常找老师了解情况,干预孩子的正常学习;孩子工作后,他们还会打电话给上司,甚至干脆去到孩子单位,主张权益和谈判薪酬。
没有高科技,但并不妨碍直升机父母24小时监控孩子,他们有无数的方法监视孩子的私生活,甚至婚姻。
02
《青春斗》里的丁兰,学霸中的学霸,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当她和男友一起拿到慕尼黑大学的通知书时,觉得走到了人生巅峰。
但她的父母可不觉得是什么好事。母亲将她的护照和录取通知书烧掉,剪坏了她的身份证和所有护照。原因只有一个:你要留在我的身边。
后来的丁兰,和男朋友分了手,留在家乡找了份安逸的工作,还打算嫁给一个父母安排的人。
虽然有尝试过挣扎,逃离,但最终放弃,任命。
丁兰回家后的生活,就像被几双眼盯着一样。父母时刻干预她的决定,她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去了选择权。
当听到丁兰说,“这就是我的命”,只觉悲哀 —— 丁兰再也不是当年永远要考第一的女孩了。
2015年,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项研究发现: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孩子失去选择权,和失去至亲的痛苦,几乎一样。
不同的是,失去选择权的痛苦时长,比想象中的更长。
03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想起了之前采访过一个女孩。她高中渴望成为室内设计师。高考那年,考的不错,理所当然想报室内设计。
没想到报志愿时,父母,哥哥,远在他省的二叔,爷爷奶奶,一致反对。他们觉得,女孩子做设计辛苦,要去报金融,好找工作。
她本来已经填了志愿单,却被父亲偷偷改掉。女孩绝望,和家里僵持了一周,最终妥协。
“太累了,再怎么说理想,都会被一句'吃盐比你吃米多'堵死。”
最后的志愿填报我没管,从学校到专业没一个是自己选的,他们具体改了什么我也不知道。直到报到前,我都没有提前了解那个学校。
大学四年,我跟行尸走肉似的,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在我不喜欢的学校耗时间。我甚至老是大半夜醒来,一个人独自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医生说我中度抑郁。
毕业后,我和父母吵了一架后,没打招呼,去了新疆工作,学设计。挣得钱不多,条件也艰苦些,但胜在,这路是我选的,我过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五年了,没回过家,想家里人,但还是不愿意回去,我害怕,不能拥有自己想要走的路。”
“五年不回家”、“害怕”,足以可见伤害至深。
没人会感激不能选择的人生。哪怕那是人人羡慕,又真的不错的人生。
能理解父母这种做法,孩子寒窗苦读十年,父母投资至少几十万。教育是场投资,不是公益,回本是应该有的想法。
几十万能不能回本,有个节点就是高考和选大学。父母干涉是正常心理,否则几十万就糊了,孩子的人生怎么办?
但从投资角度来看,过度干涉,不留空间,一定是笔失败的投资。
未来世界而是不确定的。你以为你的经验可以保护孩子,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你离开人世后到无数年里,会发生什么?
没人知道。
你管,你教,你干涉,你以为能超越,但如果没有教会他如何独立面对这个世界,这样的投资,一定失败。
再者,父母替孩子做选择时,孩子失去了在“选择”这个课题上的实操机会。
自己不做决策,就不知道”选择“这个词在人生中有多重要。那么在以后,他有大把的借口不对自己的负责。
我有个亲戚的女儿就是这样,30岁了,在家啃老。父母一吐槽,她就大喊,还不是你们逼的,小学是你们选的,中学是你们选的,就连大学都是你们选的。我吃惯了你们的饭,住惯了家里的床,挨不了苦。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越来越多父母渴望掌控孩子,将教育风险降到最低。
其实,父母只是将选择风险转移到自己身上,当孩子长大了后,所有的错误都会归咎于父母剥夺了选择权。
孩子失去抗风险能力,父母失去不管教的勇气,不过是场最失败的教育投资。
04
最好的教育是循循善诱
直升机父母是时代和社会带来的产物。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里说到,芬兰的放养式教育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激发孩子独立性,确实是好,但中国美国无法复制。
在芬兰,教育的差距可能让这个孩子平均收入多1万,但在中美,你努力得到好的教育,差距可能就是100万。
大环境不同,注定中国教育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松弛度。
那最适合的教育是什么呢?
作者说,是灯塔式教育。
企业培训中有个系统叫做 GROw系统:G说的是Goal(目标),R说的是Reality(现状),O说的是Option(选择),W说的是Will(意愿)。
这个系统有条原则最难做到,就是“放弃建议和指导”。
这个系统其实可以用在育儿上,有位企业主就分享她是怎么应用在妹妹教育上的。
她有个15岁的妹妹,初二抱怨说自己就不想读书了,还提及了生命的话题。
青春期的孩子,多愁善感,最容易产生的感受,就是怀疑人生。想不明白读书的意义,偶尔和朋友吵架,和老师产生摩擦,就开始想人为什么要活着。
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是不是会说,“才多大就不想读书?我那么忙那么累还没说话。”
姐姐却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只是开始问,“你有没有什么目标呀?”
妹妹说,“我好像没什么目标。”
“那你短期内,一年或者半年内,有没有什么目标?”
妹妹想了想,“我挺想考进我们的重点班。”
“那很好,那怎么样才能考上重点班呢?”
“我必须在小考中都达成班上前40名,然后最后一次大考拉开距离。”
“很好,那你觉得做到这些,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呢?”
“那个数学老师特别烦,她在上面讲课听不懂,作业交不齐,估计她看我也不顺眼。物理和化学我也听不懂。”
“那你曾经为了你想实现的目标,做过哪些努力呢?”
妹妹想了想,“好像没有。”
“那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有没有什么方法呢可以让你在班上进步到那个位置?”
“要买一套湖北黄冈试卷,还要找班上优秀的同学借笔记。”
“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可来帮助你嘛?”
“我可能需要爸爸妈妈来提醒我。”
“很好,那你什么时候会去做这个事,有多大意愿去做。如果马上去做就给自己10分,如果一般的话就给自己5分。”
妹妹思考片刻,说,“7分吧,明天把笔记和试卷准备好。”
“好,那你已经有方向了。”
讲师总结说,“以前妈妈说她两句,少刷抖音,她就进房关门,动作还大声,现在居然主动提出了让妈妈监督和提醒她。”
一个星期后,这个想弃学的妹妹在小考中提升了7名。
这就是灯塔式教育:一是全程不评价,二是全程不给建议。
她只做了一个动作,通过询问引发对方的独立思考。
不替孩子思考,也不去评价对错高低,像灯塔一样,循循善诱,给光和希望,让孩子拥有思考的空间,启发他前行的方向。
这是当代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05
人与人之间,做评价和建议太容易了,干涉和掌控更是爽到骨子里。直升机父母,多少都是从这种动作中获取安全感。
我很相信,绝大多数父母是在竭尽所能给到孩子最好的,但别忘了,你给不了你没有的。
比如未来的思维,更大的世面。
人是时代的产物,总有新思维,新机会在萌生。你过去的思维、见识,不足以让孩子在这个时代活得更好。
再者,有些路不能代步。做抉择的智慧,对抗风险的能力 , 都要亲身经历,无法一键生成。
毋庸置疑,我们都想培养出好的孩子。但是,监控孩子,事事帮孩子做选择,你以为在减低风险,实际上你将选择的责任风险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那么,在他的将来,他有大把的借口不负责。他可以逃学,他可以吸毒,他可以做一切你想不到的事情。
不论功成名就,光在健全人格上,也一定是失败的投资。
点个“喜欢”,让更多孩子理解父母,也让更多父母,别做亏损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