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4
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这是一个长跑的时代。
——《白说》
看完《白说》记录在扉页上两句话,这是其中的一句。每次看白岩松的书都像是和一位智者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主题不限,但宗旨通常都会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对每一个自由公民的影响,以及让我们看到新闻人在时代变迁中为了这个世界不变坏做出的那些努力。传媒人看世界的眼光,更全面,包容,也更具敬畏感。
在新闻中我们体会到社会的发展变迁从来不会把大众排除在外,在时间的洪流里,每一个渺小的存在都被裹挟着随洪流往前奔走,每一个人都渴望做自己的主人,在这个大环境里面,公民更要理解自己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做自己的主人,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感。
在白岩松的书里让我更具体的看到了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联结。这一场《做时代的长跑者》的演讲,再一次理性温暖的对话。
深圳每年11月都会举行读书月活动,主场都在市民文化活跃的中心书城,开放的大台阶已经接待很多的名人大家来分享交流各自的经验体会。今年又请来了很多读者们喜欢的作家们,看到白岩松,激动了好一会,看《白说》时,就有好多问题期待着被解答,这一次,希望能找到一些答案。
做时代的长跑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心态,准备怎样的姿态呢?
改革开放40周年,大家说改革开放靠两邓,一靠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带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二靠邓丽君解放了中国人民的世俗情感表达,作为人的真实存在变的更有共识。我想50-70年代的人们更能感受这份社会变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吧。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饱受饥饿感的煎熬,这饥饿感不止是物质食物,更是精神食粮的匮乏。不能想象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们是怎么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更不能想象全国只有八套样板戏,除了毛泽东语录就是鲁迅文集的文化圈是多么的清冷和无奈。
市场经济开始,物质渐渐能保证温饱,重新开始高考,老白说大家因着对知识的饥渴感,疯狂地找书看,那时候没有排队买手机的,却有排长队买书,买唱片的,书籍和唱片还没那么容易获取的日子里,能得到的人都分外珍惜,在有限的书本和音乐世界里,人们能静下来细细体会这份美好和精神世界里的朋友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饥饿让那个时代,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食物都充满余味悠长的魅力。
生活的智慧也在这一蔬一饭,一书一乐中悄然积淀增长,这样的组合才完美的避免在年岁增长中只增加了体重而忽略了智慧,老白说:“阅读是让人从知识层面过渡到智慧层面的重要途径。” 我想他说的知识与智慧中间除了阅读还隐含了思考与实践。
知道了为什么而读书,那怎么读书呢?
读书首先得有书吧,挑书便成了开始的第一步。人找书难,书找书简单。对这句话深感赞同,当你在一列列书里找出一本非常喜欢的书时,这也可能意味着你认识了一个优秀的作者,你又可以找他写的其他书,或者找在他的书里提及的书,在这正向的循环里,也就不用愁选不到好书了。另一个选书的标准也非常简单且实用,多读那些用时间检验出来的经典书籍,经典的书籍之所以流传至今而著名,那是因为它的价值与思想都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它包含的是普世的哲学与见解,诸如东方的《论语》、《道德经》等,西方的《圣经》等。30%的时间用来阅读当下流行的好书,让自己和时代一起成长,把70%的时间留给经典,在跨越时空的旅程里寻找此时的你想要的答案,思索不一样的生活。总觉得书籍就是为了给我们开启生活的另一扇门,在这里它丰富了生活不曾带给你的体验,进而加强你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体会自身的独特,从而塑造一个更立体的自我,大概这就是大家说的阅读,遇见最好的自己吧。
书读的越多,越会感觉自己的渺小,知识的浅薄。在浩瀚书海里,我们只是一介蜉蝣,所以就算是为了变成一只更起眼的蜉蝣,也要多读书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工具,任何不知道的东西,都希望几秒时间百度一下,就把这个答案据为己有,好像这样自己就真的很博学了,如此多真假难辨的知识充斥着,可知识不会改变你的行为,智慧才会,我们都不需要什么都知道也做不到什么都知道。手机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它也在提供便利中,让人们放不下它,时间也就在这便利与放不下中悄悄溜走。老白用食物的分类来比喻书本和手机,感觉不要再恰当了,如果说好书是主食的话,手机就是零食,主食与零食也该合理搭配,如果只吃零食,不吃主食,后果怎样?医生会告诉你答案。养生少年们很懂得零食虽诱人,主食更健康,书本和手机孰轻孰重,分秒见答案啦。
关于选书,老白也遇到了一个小学生非常真诚的问题,他说:“白老师,我们该怎样看闲书呢?” 老白说:“回去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什么时候,取消掉闲书两个字,没有闲书这就好办了,所谓的闲书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除了教科书都是闲书。”除了小孩,大人也有看闲书的自由,因为大家都有轻松娱乐的自由,金庸古龙桐华,同样值得大家珍藏。在一些闲书里,更能扩大你大脑想象的边界。读书也需要劳逸结合,正经专注是必备,轻松娱乐也不可少,这样看来闲书两个字真该取消掉。
有人也许会说,我有自己的选书标准,如果看书名或看介绍是自己喜欢的书就会饶有兴致地看,一打开就不喜欢的话,就不看了。(呀,我就是这样的…)老白说:“读书和年轻的时候应该要多看一点不喜欢看的书,因为你喜欢看的书里面的内容通常都在你自己的知识框架内,看再多也不会有太多的挑战感,而你不喜欢看的书,意味着这是一个对你来说未知的领域,咬牙看完前十页,说不定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当我看《红楼梦》和《人生的智慧》这两本书时,翻开第一页就看不下去,重复几次翻开第一页,有一天撑着到第二页,第三页…接着竟不可思议地完全沉浸在书中,看完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学世界和全新认知的哲学世界,非常欣喜意外。看不喜欢看的书,当这不同的认知体系,不同的价值呈现与自身拥有的知识体系糅合,就是破碎与重建的过程,人身体的细胞每七年完全更新一次,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得保持更新的步伐,七年在生理和心理都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看看不喜欢的书,会收获多一份新鲜的欣喜感,好奇是热爱生活的标配,好奇也可以成为阅读的标配。
当读书少的时候,就像开始下围棋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头对着围棋盘上点几个子,没联系,随便就被对手打败了。当读书越多,在围棋盘上,棋子开始有联系,开始成势,又因书找书很容易,越读书越知道该读什么书,内心依然谦和,当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有方法,有答案,容易放得下,最后想得开。
生活中焦虑的人很多,就在那焦虑着,二战之后,丘吉尔被采访到:"二战时候,德国天天炸你们,当时的英国和欧洲都很悲惨,您焦虑吗?"
丘吉尔说“那时候我天天都是事,没有时间焦虑。” 而我们现在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有时间焦虑,拿点时间看点书,你就拿得起,放得下了。焦虑都不是由拿得起造成的,绝大部分是由放不下尤其是想不开造成的。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看几页就开始在告诉读者答案了,然而很少看。我们多少人在为不可能出现的事情焦虑,但那些事情按平均率计算,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不出现的,通常事后会被证明是瞎焦虑,也有为明天的事担心的,可努力一些,过好今天还是容易的。这些都是书上能告诉我们的东西。
所以,总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然有明天的忧虑。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就是对生活最好的回报。
就像《白说》里讲到做一个长跑者,当你在跑的过程中会看到路上人提前到达终点,也会看到一部分短跑的人的辉煌荣耀,这个时候也许你会着急,会焦虑,终点也在眼前开始模糊。因为在人生的跑道上,选择长跑短跑的人都有,有一些人本来打算短跑,可跑着跑着就加入了长跑的行列,也有人最开始是要长跑的,沿途的是非成败让他留在了短跑的行列。休息时,不妨问问自己未来是要长跑还是短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