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一种可怕的情绪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举个例子:

比如学习一样东西,但是总是失败,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便渐渐失去了信心,不再做任何努力性的尝试。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所谓“习得性无助”,本质上是长期积累的负面

生活经验使人丧失了信心,继而丧失了追求成功的驱动力。

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到正确的原因。将失败归因为

事件本身,而不是自我本身。只有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陷阱,我们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只有坚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并且付出必要的、加倍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地克服困难。这种信念感,就是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习得性无助者而言,他们最匮乏的正是自我效能感。

电影《哪吒》里有一句燃炸的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