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神奇的中国文字,在时空这两个特殊的意境中都有“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间”是一个怎样的事实?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说文解字里“间”有好几种解读,首先它都是一种画面的美感,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里解读“间”是𨻶也。从門从月。𨳢,古文閒。古閑切〖注〗徐鍇曰:“夫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𨻶也。” 〖注〗𨳡,古文。其实,间也就是缝隙。
世人皆爱完美,总认为完整无缺的是最好的,可是“间”字好像是反其道而行的美,因为有缝隙才有了美。想到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衍射的实验,很经典也易操作。物理老师让我们拿着两只铅笔,中间留出很小的缝隙,对着日光灯看,就可以看到光衍射而产生的彩虹。彩虹什么时候会被看见,只在间隙中,才能被看见,如果完美,一直都只是白光光,什么颜色也看不见了。正是因为不完整,所以有了不一样的美,或者正是因为不完整才是那个特别的美。
还有人专门研究“间”的美学,海军曾在《间的美学》对比了东方文化中中国和日本的关于”间“的美感。中国传统思维认知系统和文化概念中,把“间”视为确立位置关系的标准和原则,“间”被理解成具体的原则和标准,以及可把握的位置关系。中国人的空间观强调位置和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反应在中国传统空间设计和表达上,亭、台、楼、阁、廊都是处在一种延续的整体中,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个空间进入,由从另一个空间穿出,穿梭其间。空间的转折递换和人的运动构成空间的意义。这种场所的精神和美学状态会特别强调主体的介入,只有主体介入了,场所的精神和美学表达才具备了前提和可能性。
日本文化体系中的空间观则强调纯粹,强调充分保证每个空间的纯粹性、原则性和特性。在这个前提下空间之间的关联性才被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