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鄙!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华杉详解
郑玄注解说,无所不至,就是邪媚无所不为,没有他干不出来的。
孔子说:“那种鄙夫,你难道能跟他一起共事吗?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着。挖空心思得到了,又怕失去。一旦怕失去,那就什么都干得出来了。”
得到什么呢?得到位置,得到金钱,或者我们现在,得到一个客户。刘宝楠讲解说,没得到的时候,想方设法要得到,竭尽攀援干进之术。得到了之后呢,就想固其禄位,而不敢正言直谏,以取媚人主,招权纳贿,以深病民。
这样的情况,现在太普遍了。那怕领导的,怕客户的,他怕什么呢?怕的不是那人,也不是怕自己没做好对不起他,是怕失去自己的禄位或利益。这一怕失去,就成了巧言佞舌的鄙夫了。
荀子说:“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所以患得患失,一定会得焦虑症。
宋儒靳裁之说:“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志向,一切的关键在于志向!有志于道德,比如王阳明,年轻时就立志做圣人,所以当他第一次科举落第的时候,他说:“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没考上,他不动心,为什么不动心?因为只是功名受点挫折,没影响他的志向啊,下回再来就是, 所以没什么好动心的。
有志于功名的人呢,他就想干成某件事,实现某种抱负,一时挣不挣钱,他不动心,这样的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会随波逐流, 天天跟人“谈项目”,找什么地方回报高。你跟他讲什么“机会”, 他都不爱听,因为“机会”跟他没关系,他有自己的事要干,全部时间投进去都不够,哪顾得上其他什么“机会”!
最后是所谓有志于富贵的人,什么来钱就干什么,这就是鄙夫了。不过,有志于富贵,基本上富贵不了,如果都是鄙夫成功,这世界就不科学了。
《论语正义》里,刘宝楠引用了他的伯父五河君的话:“自色厉而内荏至鄙夫,凡四章,语义大略相同。皆言中不足而外有余,盖貌似有德而色厉,而阴实小人而内荏;貌似好学则道听,而中无所守故途说。是故居则为乡愿,出则为鄙夫,欺世盗名之徒,其害可胜言 哉。”
这个总结到位,前面四章,讲了“四大败德”:色厉内荏、乡愿、道听途说、患得患失,四大败德,一个原因——外强中干——外表强壮,内心空虚。一句话——没本事。真人真心真本事,没有真本事,又患得患失,就拿不出真心,做不了真人。
刘澔觉:
前文讲了色厉内荏、乡愿、道听途说,现在又加一个患得患失,成为四大败德,发生的原因老师做了总结,外强中干,内心空虚。一句话就是没真本事。
真人,真心,真本事。怎么做呢?我说些自己的体会,自己也算是活的真的人吧,真人,你怎么想的,你自己看你这个心理的路径,怎么生出了这样的念头。最终你要清楚的知道,生长的土壤是什么样子,我们常理解的认知,思维方式,都是如此,要时刻保持这个土壤的营养价值,知道了自己好的保留、不好的改变。怎么保证营养价值?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真人、真心的过程。持续不断的累积。只有这样,修真。真本事,很简单一件事重复做的次数。量变引起质变没有技巧,重复。如果你在过程中若有所思,勤于总结,研究,那自然你这本事,谁也替代不了,就成为了他们的老师。笃定这真人真心真本事,才不会内心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