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段的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甚至每月每天都会诞生好多“热点”。二十年前的房地产,十年前的互联网浪潮,16年的人工智能,17年的虚拟现实、18年的区块链......在这些热点领域,似乎总能够听到“暴富传奇”,各类大小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们到底是应当追逐热点,进入到这些“红海”中与众多竞争者进行拼杀,还是应当保持冷静,冷静思考自己的优势?
吴军老师的得到专栏中写过一篇文章,提出过一个明确的观点,那就是“众争勿往”。今天参加完007线下活动,和好多牛人分享交流之后,更是觉得牛人基本上都是能够找准自己的优势,专攻一个小点,打造出自己的“小而美”。
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勇敢去竞争,但不要在大家都疯狂往一个领域挤的时候冲动地去“跟风”。在这个世界上,人总是要去竞争的,不在这个地方竞争,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竞争。就说说现在中国部分城市的“抢房”吧,新房的价格受到政府的控制,比同样地段的二手房还要低,但是却很难买到,当价格被限定死了之后,想要买到这种房子,就必须和其他购房者展开别的维度的竞争。比如要投入更多精力打听开盘时间,投入更多精力比竞争者更早排队,开发商会优先把房子卖给首付比例高甚至于是全款买房的人,可能会额外收取“茶水费”等等。而二手房由于没有价格管制,因此基本上竞争就是有意向的买家之间出价高低的竞争和卖家之间谁更急于把房子卖掉的竞争。所以,总是要竞争的,只是竞争的维度、方式不同。“抢新房”这个在当下来看就属于“众争之地”。而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把握更好的挣钱机会,再从容去买房,那就是避开了“众争之地”。
说回职业选择,就目前来说,中国和美国都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家都看到高科技、互联网公司非常赚钱,股价估值非常高,所以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转行来当程序员,希望能够挤进这个赚钱的行业。但是呢吴军老师举了美国硅谷的例子,现在很多人挤进Google、Facebook这样的公司,其实早已失去了挣钱的最好时机,在这样的互联网巨无霸里面熬出头非常困难,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硅谷的房子,现在强行“挤进去”的成本已经几乎高于所能得到的收益。其实中国也类似吧,知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就那么几家,核心岗位更是少之又少。市场上的程序员越来越多,即使是互联网行业,水平一般的程序员薪资也相对不那么高了,真正能拿高薪的还是极少数人,所以如果是图高薪而不考虑自己的优势,仅凭一腔热血进入“众争之地”,胜算又能有多大呢?
当然,从哪个角度来看,互联网、AI、VR、区块链、生物医药、基因技术等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大趋势是不可逆的。但是,在火热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一些公司,他们没有在“众争之地”中搏杀,而是静下心来,慢慢在一个细小但和大趋势紧密相关的领域进行耕耘,在大部分人不愿意进来的领域慢慢耕耘,长远看收益是很客观的。吴军老师和他的团队在几年前投资了一家小公司,在别人炒币的时候,他们扎扎实实在改进区块链算法,到今天这家只有十几人的公司,估值已经20亿美元了。他们显然顺应了潮流,但是避开了众争之地。
在今天,我有幸参加了007-55班的上海线下聚会。听了众多优秀007er的分享,感觉牛人都是找准了自己最为擅长和感兴趣的地方,做成了自己的“小而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艺匠小宇,他大学所学的是动漫专业,经过几次试错之后,就专注于将陶艺和动漫结合起来,成立了一个陶艺工作室。很多人建议他去投入精力开线上课程或者和幼教机构进行合作,他都婉言谢绝了,理由是他觉得在现阶段他更应该做的是专注于动漫陶器手办的质量,专注于完成好每一笔来之不易的订单。我为他这种专注踏实的精神点赞!还有娜姐,虽然她也算是玩区块链的“老人”了,但她自己也逐渐意识到这个行业不应当仅仅只有“炒币”。因此,她结合自己曾经是媒体人的优势,专注于做区块链媒体报道这一个小点,越做越精,如鱼得水。
他们目前的小有成就,都没有贪多,都是抓住了当下潮流,并结合了自身的优势,打造出了自己的“小而美”。就像古典老师曾经说过,未来最不缺的就是机会,行业分工会越来越细,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自己的优势,都可以在一个小点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做出自己的“小而美”。与其在“众争之地”中辛苦而迷茫,不如静下心来自己真正做点什么。“众争勿往”,打造自己的“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