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向别人介绍自己,我是一名律师。紧接着,十有八九,别人会问你,你是做什么专业的律师?没办法,在社会化大分工的今天,“专业化”这个词太深入人心了,更何况,律师本身就是专业人士,这是你的职业属性。所以,时至今日,当一个年轻律师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直接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似乎就是:怎样实现专业化?
不过,以我浅薄的见识而言,当我们思考“专业化”这个命题的时候,必须将“专业”和“专业化”区分开来,对于年轻律师来说,应当首先考虑“专业”化,再考虑“专业化”。所谓“专业化”,通常是指专门从事某个特定的业务门类,它是一种横向的切分方法。但“专业”则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纵深的划分标准。
记得刚入行的时候,我并不想过早地确定专业方向。如果过早地确定了专业方向,结果后来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一直从事下去的业务类型,怎么办?如果继续在之前的“专业化”道路上走下去,只会让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越来越大;如果换跑道,怎么换?转型会不会更大?当时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律师业务类型我没有接触过,我想去广泛地接触一下、历练一下,然后再做选择。但是,在众人都追求专的时候追求博,这不是和专业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可是,问题来了,专业化和专业是一回事吗?什么是专业?只做某种特定的事情,就是专业吗?一个每天沉溺于游戏的人,就是专业的游戏玩家吗?像毕达哥拉斯、孔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富兰克林这样涉猎甚广的,就不专业吗?不对。专业不是对门类的限定,而是对程度、对水平的判断;专业的反义词不是广博,而是业余。所以,当我说,我是一名专业律师,不是说我只做某个特定门类的业务,而是说我具有为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我能够准确地“诊断”客户的问题,在职业知识系统中完成“推理”的过程,并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当我在某个领域具备了这样的素养,我就可以说,我在这个领域是专业的。
讲到这里,很多事情就清楚了。没错,“专业”化和“专业化”可以同步完成,也可以分两步走。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迅速下定决心,要加入一个业务范围足够广的团队,在那里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先完成“专业”化,再考虑“专业化”。几年下来,我办理了数百个诉讼案件和数十个非诉项目,涉及诉讼案由七十余种、非诉类型二十多种,涵盖了大部分律师业务类型,服务的客户横跨多个行业。两万多个有效工作小时的刻苦磨砺和高强度锤炼,让我成长为一名专业、可靠、可信赖的多面手。
现在,当我再次面对“专业化”这个命题,感受又不一样了。因为,这次不再是刚入行时两眼一抹黑的被动、偶然、碰运气的专业化,而是在跑完游戏地图之后主动、自觉、胸有成竹的判断和选择;这次需要回答的不再是“是否专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减法、如何主动选择某个专业领域并持久专注地为之努力直到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和办案风格的问题。
而且这一次,当我没有了为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焦虑,反而有了更多的反思。如果说专业是律师的立身之本,专业化又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专业的更加细分吗?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专业化本身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在思考年轻律师如何实现专业化这个问题时,有了两个观点。
其一,专业化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细分的专业门类,而必须基于整体的部署。律师属于现代服务业,其发展状况取决于商业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只有深入地理解商业运行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大势,在商业浪潮的变化中寻找新的机会,在现行模式的痛点中寻找市场的切入口,才能为社会提供独特性的顾客价值。
其二,专业化,本质上是一个如何创新的问题。创新的专业化,才是有生命力的专业化,才是有竞争力的专业化。所谓创新,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旧经验的习得者,而是新产品的开拓者,意味着我们要有快速进入一个新领域的学习能力和生产能力。如何选择一根足够长的雪道?如何研发出具有独特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需要我们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有健全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树、有元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元认知的方法论能力。而这些素养,都是我们在实现“专业”的时候培养出来的。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先谈“专业”,再谈“专业化”。
唔,感觉并没有讲得很清楚,但是罢了,以后再修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