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
怼人者人也怼之。
一、“毒舌”李清照
李清照,宋词一姐。
在大家印象中,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作必然清脆爽利,细致委婉。
但其实,李清照从来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而且,在她的“婉约”之下,其实隐藏着“可甜可咸亦可辣”的诸般滋味。
她写《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荡罢秋千,轻衫沁汗,见了客人到来,自己含羞跑开,甚至跑掉了鞋,弄丢金钗,
假装嗅着青梅,却又偷偷去看来人,这样的形象,天真烂漫。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仅娇憨可人,而且喜欢喝酒,
她写《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酒喝的,忘记了来路,一不小心,荡舟就划进了藕花深处。
除了婉约,李清照也很“豪放”,
她写《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豪情,丝毫不逊于苏轼、辛弃疾。
但说起李清照最辛辣毒舌的文章,却是那一篇《词论》,
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怼遍”北宋文坛:
她说柳永——
推陈出新,名声不小,他的词深谙音律,但用词太低端,
没办法,谁让柳永混迹于青楼瓦肆间,很多词都是写给歌妓们的唱和之词。
她说晏殊、欧阳修和苏轼等人,
他们才华横溢,写个词简直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不过他们的词作太像诗,而且不通音律。
她说王安石、曾巩,
文章写得极好,有西汉文风,但是写出的词能让人笑死,真没法读。
还有晏几道、贺铸、黄庭坚,就是觉得差了点东西……
就这样,李清照把北宋文人怼了个遍,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易安讥弹前辈,既中其病。
李清照这姐妹儿于嬉笑怒骂间点评前辈,不过说得还挺对。
二、李清照“抄袭”欧阳修?
或许是李清照这姑娘一喝酒就喝高,一喝高就开始臧否人物,
这脾气很不招人喜欢,
所以有人找到她的“软肋”——
李清照曾写过一首《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开篇惊艳。
只是,这一句不是欧阳修的代表作《蝶恋花》中的句子吗?
欧阳修虽然是“直男大佬”,但他写词却很有风情:
元宵节,他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游青楼,他写“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在《蝶恋花》中,欧阳修写: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哀婉缠绵,一直流传了900年,
对比来看,李清照的确在“借鉴”欧阳修的写法,
不过对于“抄袭”的说法,李清照自己很坦然,她曾说: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欧阳修这词写得太好了,我很喜欢,于是就用这句“庭院深深”写了好几首词。
话都说到了这里,可知李清照定然不是“抄袭”了。
对于欧阳修的《蝶恋花》,几百年后的清代学者陈廷焯还曾极力赞美:
连用三“深”字,妙甚。偏是楼高不见,试想千古有情人读至结处,无不泪下。绝世至文。
“绝世至文”,还是欧阳修的原作写得高超。
乍看这首词,像是“闺怨”——
女子独自呆在深宅大院,丈夫“玉勒雕鞍”,四处游乐,
只有她自己独守空房。
风吹花落,青春易逝,即使想留住这时光,却依旧无计可施,
徒叹奈何。
三、欧阳修的心境
如果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再来读他的词作,
总感觉他是一个“分裂”的人。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道并重、贴近生活,不可哀词艳曲。
在朝堂上,他和范仲淹、王安石是好朋友,
后来的苏轼、曾巩都是他的学生辈。
据说当年苏轼参加考试,文章写得极好,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认为这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
为了避嫌,他将苏轼改成了第二名。
后来发现苏轼这个来自四川的瓜娃子才华横溢,气贯长河,
他又甘愿给苏轼“作陪”,亲自“捧红”了苏轼这个才子。
但其实,欧阳修出身很苦,他年幼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
或许就因为如此,在他的笔下,似乎总是隐藏着很细腻的女性视角。
在词作中,欧阳修仁慈多情、细腻温婉。
但在仕途上,他却屡遭磨难,
当年他和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后他被贬到滁州,
就在那里,他写下了那一篇有名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寄情山水,但依旧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中国的文人,在遭遇贬黜之后,往往会有杰出的作品,
但这作品,往往是心血凝成。
再看《蝶恋花》,
欧阳修写得是独守空房的女子吗?
或许不但如此,女子寂寥的心境何尝不是在仕途上屡经波折的欧阳修的心境?
这首词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后世的人,能够感受到这种心境。
有人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眼睛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或许,这就像欧阳修的那首词,
浑然不觉,心在其中。
唯其如此,就连“毒舌”的李清照都对这首词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