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怪诞行为学2和3,总体感觉没有第一本那么精彩,特别是第三本,跟魔鬼经济学4一样,将网站上答读者问的内容筛选出来成了一本书,虽然能学到一些决策的技巧,看到作者的智慧,但缺少研究的结论看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行为经济学的真正目标就是:为了了解我们到底如何运作,更充分地观察我们的偏见,这些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然后才有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作决策。书中用一系列的实验结论让我们认识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
本书的前半部分依旧让我感觉精彩,是在飞机上一口气读下来的,文中从研究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比较富有说服力,同时,大量的结论被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专栏引用。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读书笔记:
激励与表现呈现“倒u型关系”,作者通过院校的研究经费,在印度选取大量的人参与实验,最终用实验数据得出,并不是给的钱越多,个人的表现就会越好这么一个观点,同时也指出,华尔街的金融高管,拿着如此的高薪也无法遇见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
这让我联想到某位大佬说过的话,月薪超过2万以后,继续涨工资的边际效用—幸福感的增加幅度,远不如那些工资远低于2万员的员工涨工资增加的幸福感多。
乐高玩具的实验,作者邀请一些美国在校大学生搭乐高积木,每完成一个之后的奖励递减,实验分两组,一组将他搭好的成果当场拆掉再继续让他搭,另一组则不拆掉。数据结果表明,没有被拆掉劳动成果的那一组完成的数量要远高于被拆掉的那一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给员工的工作赋予意义,可以让员工更有成就感,工作积极性更高,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些管理类的文章中会讲到,要给员工一个big picture,让他们明白他们简单的工作最后通向的是什么成果。
宜家效应,润总在专栏中讲过,也称鸡蛋理论,用的案例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是人们对于自己参与过程并付出努力的事物具有更深的感情,前提是这个任务最终完成了而不是失败了。
第四章自我的偏见,同样也是用实验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主意更好。
第五章报复的本能,用事实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都知道报复不是什么好事,但我们很多时候却往往难以抗拒。
第六章适应的法则,讲的是人的适应能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看电视剧或电影,人们遇到重大打击从而一蹶不振的案例,最后都是废了很大的劲,需要一定的机缘才能从这个打击中走出来,这是书本或电视剧故意制造的跌宕起伏,现实中,我们适应这一切要来的快的多,而彻底无法走出阴影的也只是在少数。这一章还有个实验表明,快乐应该分开多次享受,而痛苦应该一次性承受完,这样才是更合理的。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我觉得整套书中我个人最不能认可的观点,他把男女择偶的标准和观念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推导,我认为这个推导过程是有问题的,因为人在择偶方面的变量太多,你无法通过一两个变量就总结概括结论。就像宏观经济学一样,变量太多,你无法准确预测。
看完一整套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性的一些弱点,也知道了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该注意规避,有时候不要太着急地决策,试着跳出来站在旁人的角色给自己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