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爱能让人幸福,缓解很多烦恼压力和疼痛。但是在爱与被爱当的过程中,又都会经历过痛苦,恐惧,狂欢和喜乐。其实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它的行为理论,那怎么去挖掘深层次的理论去分析呢。我非常喜欢工具书类的书籍,因为能够让我更快的走向捷径,这本就很容易让我们找到一种简单而又自然的方法来克服障碍,从根源上自己与伴侣之间的矛盾冲突。
我们在寻找伴侣的时候,都会有一系列的“择偶标准”,这就是所谓的“适合自己”,在一起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都指引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可以说,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是高层级的“灵魂关系”的第一阶段。
从一开始相互吸引,认定对方的那一刻我们叫“月晕”阶段,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
如果在童年时期缺失了来自父母的认同感或者归属感,那她/他会在其一生不断寻找谁能够给她/他带来的这种感觉。当他遇到了这个人,仿佛是自己丢失的肋骨,那他将毫不犹豫地飞蛾扑火。
因为你的缺失,导致自己用力去表现,表现出自己跟对方是“同类”,非常般配,其实对方也跟你一样,“伪装着”找寻自己的“肋骨”。看到的这一个阶段,两个人互看对方满眼是爱意,满身的无可挑剔。
期望与需求阶段。我们在试图改变对方,还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明说和暗示来改造自己的的对象。
随即争吵开始。这里面重点就是如何引起的争吵,又如何能够获得彼此的亲密无间,从而获得情绪的自由。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不幸的是,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习惯用攻击、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这三种方式来表达愤怒。如果两人都让心中的痛苦浮出表面,不再怪罪彼此,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用健康的方式处理它,那么我们才是正确的相处方式。
很喜欢一个观点,说的是“爱”其实是个动词,当你不知道如何跟你的伴侣相处时,感受不到“爱”时,怎么办呢?答案是:那你就“去爱”呀,做能令她开心幸福的事,去做一顿她喜欢吃的菜,去深情地拥抱她,去用爱的眼神凝视她……这时你会发现,“爱”又回来了,激活了你们曾经的爱,前一秒的坏情绪瞬间冰消瓦解了。
其实接下来这段话不是书中的观点,可我想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天生一对,完美契合。只有相似性、容忍性多少不同的区别,我在寻找那个与我契合的他,好好经营我们的感情。昨天的活动子瑜老师说,谁没有宝宝的请举手,我跟丹丹分分举手,这一刻,一群的宝爸宝妈都投来聚焦的目光。心情喜忧参半,可是却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因为我们已经比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我们还没有为人父母就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不是应该感到庆幸么?第二次调查是谁没有结婚,这下只剩在我一个人了,其实自己是自卑的,是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是个失败者,可老师依旧肯定了我,同理,在未来的婚姻道路上,我走在了前面,学习后才能更好的面对接下来的婚姻生活。
以前没有学会开车时,总是幻想我要坐副驾,我要享受这种被“服务”的感觉,而当我第一次学习之后,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需要独处,需要独立,需要付出,需要保护他人……
育儿亲子类的课程,以前没有狂热的追爱,只是听听也好的态度,而现在我发现了,“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就是工作以外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