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序:打坐間歇或者中午和傍晚的休息時間,大家就都開始為各種問題請教師父,家庭的,朋友的,身體的,心裡的,情感的.....不一而足。
回答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問題之後,師父總結說,人世間萬般皆苦,苦苦不同,主要無外乎三種:
1、身體苦,失去健康之苦,病痛之苦;
2、生活苦,生活無保障之苦,物質拮据之苦;
3、心裡苦,求不得之苦,已失去之苦,患得患失之苦;
而要消滅苦,先要知道苦的形成機制和模式,其實所有苦的形成都是因為有“我”,有我就有“我執”:
我執越重,苦越重;
我執減少,苦減少;
我執滅掉,苦滅掉。
而關於如何去除我執,是一個很大的功課。而作為一名佛弟子,應該有最基本的正見,才能認識苦,最後消除苦。
佛教徒的基本正見包括三點:第一,緣起法;第二,三法印;第三,四圣諦
1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如果有人问你佛法在讲什么?
你可以回答他:“佛法讲的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不是一元论或多元论,也不是一神论,是因缘论。”
緣起法揭示的是,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因缘条件聚合而成,因缘条件是很复杂而不是单一的。凡是缘起而形成的一切法(身心与山河大地),由于因缘条件的变动,最后必然会归于灭。这个涵义告诉我们:因缘法通两边,一边是形成,形成需要因缘;一边是消灭,消灭也需要因缘。佛陀反复把他领悟到的缘起法的道理讲给弟子,使他们得以解脱。
舍利弗的得度因緣:
经典里记载,舍利弗未归依佛陀前,归依的是六师外道中的一位师父。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了较早亲近佛陀的马胜比丘。一个修行人的威仪就是其内在的展现,舍利弗非常有内涵智能,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与众不同,马胜比丘庄严肃穆的威仪使他非常感动和震撼,所以马上就去亲近马胜比丘:“你师父是谁?学的是什么法?”马胜比丘告诉舍利弗:我的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他讲的法就是“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这个偈子很出名,舍利弗在听这个偈子的当下就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初果)。他回去后高兴地告诉好朋友目揵连,他们两个都是领导人物,非常有智能内涵,各领导着二百五十人的修行。目揵连听舍利弗说后,就欢喜地一起来见佛,很快归依佛陀随佛出家。
2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三法印」。
1諸行無常
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
因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現在的即生即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故謂三世遷流是相續變滅,是無常的。
因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離散則消滅,故因緣法是生滅法,以有生即有變,有變即有滅,前滅後生的嬗替,可知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但非斷滅,而是有其因果定律的。
阿含經云:「積聚終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當離,有生無不死。」這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而要感受生死的痛苦。再從器物來說,一切器物從成立的一剎那,也是新新不住,不停變異,以至於壞滅,都是無常的現象。
2諸法無我
诸法无我印,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
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3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印,此係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
若離開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
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輪迴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復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為佛教最可貴之處。
為什麼涅槃寂靜是不生不滅之絕對寂靜?
喜歡邏輯推理的孩子,來來來,請仔細看下面這段:
涅槃若非绝对寂静,则违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1若有意识觉知心住于「涅槃」中,则涅槃非常住法,是无常变易法,不离意识知心行故;若谓意识永不灭故、涅槃非无常,则意识心行应非无常,则违第一法印─诸行无常;
2若有意识觉知心住于「涅槃」中,则彼涅槃名为有我,意识是我故,意识所依之意根亦是我故,意识不能外于意根而有故,则违第二法印─诸法无我;
3若有意识住于「涅槃」中,则彼涅槃非真实寂静,则违第三法印─涅槃寂静。
由此,进退失据,是故涅槃绝对寂静,无余涅槃位中十八界俱灭,无我、无境界、无心行,唯余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无所住,不复受生,名为涅槃。所以佛说涅槃无有境界,无有知者,无我我所,一切寂灭,究竟寂灭。因此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增亦不减,不垢亦不净,不常亦不断;永远离两边,这就是涅槃。
3四聖諦:苦、集、滅、道。苦,是世間諸苦;集是苦因;滅,是滅苦;道,即修道。
释尊开示四谛,即染净因果解说:
苦——如病(果)
有因有缘世间集 世间因果
苦集——如病因(因)
苦集灭——如病愈(果)
有因有缘世间灭 出世因果
苦集灭道——如药(因)
“苦”就好比病,“集”就是病的因,有因有缘世间集是世间因果,有因缘就“集”起世间“苦”,“苦”和“集”二谛就是人间性的因果;
苦集的“灭”,犹如病痊愈了;苦灭的“道”,犹如治病的药即修行的方法,有因缘而世间灭,即修行到圣者的解脱,“灭”和“道”二谛属于出世间的因果。
知身受心法是知苦,不起倒惑是知集,厌苦息集是修道,苦集寂然是知灭。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即得断生死,生有既已尽更不受诸有。
通過以上的整理和論述,究其根本:
三法印也是在講緣起性空的。从三个向度来看:从流转无常的、流转生死来看,是“诸行无常”;从每一支的自性来看都没有自性,都没有独立存在,自己作主的没有,是“诸法无我”;从它的缘起还灭的十二支来看,是“涅槃寂静”,它这个灭掉了,个一下都灭完了,当下就是清静涅槃。
“苦集灭道”四谛其实与缘起也是完全一致的。“苦集灭”谛讲的都是因缘法:“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一切法的生起和消灭同样是从因缘而产生的。
有了這些正見之後,再回過頭看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的萬般之苦,是不是已經有了一點點不同的看法呢?
如果明白了一些上述所讲的因缘法,也許你就會漸漸找到病苦的因,而如何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药去除你的萬般苦惱,也許就是我們這一世的修行功課吧。
所以師父說:
來世間這一遭,不要辜負了自己。
師父所講,我只有提綱,所以整理時所參考資料包括:
1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2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3 《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4 佛教基本教理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5 节录自大菩萨 平实导师 著
6 《狂密与真密》第四辑
7 《楞伽经详解》第三、五辑
8 《维摩诘经讲记》第一、二、五辑
9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10 《真假开悟》,佛教正觉同修会
11 《祈願正法重現》——慧律法師著
12如何正确理解“十二缘起与三法印”——智敏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