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黑,就是点亮的灯台上面光芒四射,而灯台下面却是漆黑一片,它可以比喻成您的优势(最闪光的那一面)背后面,恰好就是您(最糟糕或者最容易坏事)的劣势。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非常会照顾人,很关注别人的需求,他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人就应该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所以,他最看不惯那些不懂事的年轻人,他对自己的属下不满意,觉得他们不懂事、没有责任心。而我自己在学习上特别主动,很多事情都是通过自己的自学(甚至偷学)而学到的,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人成长的本能,所以,我很难容许自己部门当中的一些人,不主动学习、被动等待,还抱怨老师不教,在我看来这些人简直不可理喻。
其实有时候我们反思一下,也许像我们这样的人并不占多数,可能真的需要我们去教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我们,可能会看不到,或者看不懂。因为我们觉得这应该是生下来就具备的(优势或者说特点),我们往往会忽略教的过程,反而产生沟通障碍,影响了人际关系。曾经有段时间,我因此经常跟下属发生冲突,直到最后,丢失了一个很大的团队。
一个朋友是做生涯规划的,她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并且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长大之后就特别的自主,做决定的时候很果断、有主见,周围的朋友都很喜欢这孩子,甚至都拿他做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这些优势的背后,恰恰就是不能允许别人对他的"控制"(包括期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喜欢被“绑架”。所以,在刚上大学时,他和同寝室的同学关系闹得很僵,比如:他不喜欢大家不尊重作息时间,在该休息的时候还打牌、打游戏的乱作一团;他也不屑于跟那些“幼稚”的人去交朋友;在他们不理他的要求时,就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那些“奇葩同室”,最后害的那些同学向老师报告说他精神有问题。
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特别的关心和照顾,选学校、选专业、选对象……甚至帮孩子买车、买房、带孩子,一切包办,但是反过来,又觉得孩子没有主见、没有责任感,不懂事、怎么总也长不大……
央视纪录片《镜子》,在第二集家长篇里,有一个家长分享说:“我为什么会觉得我的儿子幼稚,各位家长,你们说说,我儿子想要不上高中,去跟四川的那些背包客混在一起,他要去流浪!各位家长,你们觉得,你能这么放纵自己的孩子吗?你会让你的孩子去当背包客吗?”现场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回应,在场的家长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可能都觉得这孩子已经很“危险”了……
但是在场外的我,听到他的这个问题,觉得并没什么,这挺好的呀,如果孩子想要停留一段时间,就让他去感受一下世界,认识一下社会,没什么不好的,也许他因此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不定他回来之后,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呢?
我有一个学生就是在初中的时候不想上学了,非要出去打工,他的父母实在没有办法,怎么劝也不行(往往这些孩子的个性是很强的),于是就同意他出去打工。打了半年工之后,他发现了没有学历(知识)背景的生活的困境和难处,就回来重新进入学校学习,他的年龄又比同一班的学生大,尴尬之余,他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奋发学习,后来考上了专科,虽然好像没有像很多家长期待的那样考上一个本科或者“更好的学校”,但是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级比赛获银奖,后来专升本,毕业后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培训师。这个同学,不仅仅他现在工作的很好,关键是他从此之后特别爱学习,主动抓住任何机会,他所能够获得的所有的资源,都是大多数的学生会忽略的,这也是他劣势背后的优势。
因为他没有像“正常”孩子一样去进行自己的学业,中间有一个断层(喘气的机会),所以他更珍惜所有的学习机会。古语云:“浪子回头金不换。”当他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再回过头来的时候,他向着正确方向努力的动力就会更大,而不会像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对于自己的生活完全迷茫,即使他们顺利的拿到毕业证,甚至考了研,还是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过着“看不到未来”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太多的关爱,也许恰恰是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这在很多家长来说是不理解的;就像害怕他们被太阳晒到,而遮住了他们成长所必须的阳光一样,您从来没有让他自己去做过选择,而现在却觉得他们没有主见;您从来都是帮他打理好一切,现在却来抱怨他不懂事,没有责任心,长不大;您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给他们掌控的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才会有无悔的人生。
您眼中的安稳,可能在他心中却是羁绊,他眼中的自由于您来说,也许就是流浪和潦倒,您怎么就能知道您口中的“为他好”,就真的是他眼中所期待的幸福呢?
享受变化,享受改变带来的成长,这就应了刘淑慧老师讲的享变,未必坏事就一定是坏事,其实也蕴含着很多的成长和成长之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