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上是服务于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功能在于保障教育的稳定与普惠,让更多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基于国家发展处境的最优选择,而非单纯追求个体效率的提升或个性的极致彰显。
若摒弃这份稳定与普惠,仅以个体发展为唯一导向,盲目追求效率与个性,反而可能打破社会秩序平衡——就像生产线以标准化保障了秩序与多数人的安居,普惠性教育也以其系统性为社会稳定筑牢根基。
同时,学校教育亦是一种框架性存在。看似有规限的框架内,实则藏着可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关键在于个人能否主动反思学习与生活,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效成长模式。面对学校教育,有人困于限制而苦恼,有人却能发掘资源为己所用,这背后正是不同思想状态的体现。
因此,面对教育框架下的种种现实,与其批判抱怨,不如先学会理解。理解能催生包容,促成合理妥协,更能让人找到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在学业中主动探索、发挥创造力,这恰恰是学校教育能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
我女儿正读初三,从小学私立学校升入公办初中后,也曾面临诸多不适应:一是难以认同学校相对机械化的管理模式;二是对老师的区别对待感到困惑。为此,我尝试了两点做法,或许能给其他家长一些参考。
第一,以共情拉近距离,用认知引导接纳。我没有急于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先和她分享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不公,让她从情感上与我产生共鸣、建立信任。借着这份共鸣,我慢慢引导她明白: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皆有利弊两面。之后,我带她读历史,一起从历史维度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制度的特点与优势,让她自主梳理我国制度的合理性。再顺势将话题延伸到学校,让她试着接纳学校的不足与“死板”,同时学会发现学校在教学资源、集体氛围等方面的优点。
第二,帮孩子梳理目标,建立长远发展视角。我和孩子一起深入探讨三个问题:“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学校当下能为你提供什么?”“学校对你的理想和未来发展能起到多大作用?”通过梳理,孩子逐渐清晰了自身需求与学校资源的匹配度。我还引导她自主分析:是沉溺于眼前的小困境,还是跳出局限看向长远发展?过程中我只适时给出意见,不替她做决定。慢慢的,孩子学会了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明白当下的不适应不过是成长路上要跨过去的小坎,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如今,她偶尔还是会回家抱怨学校的事,但只要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帮她分析,她总能很快调整情绪,笑着闹着就把负面情绪化解了。在繁杂的学业中,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作为家长,我最深的体会是: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难题,我们首先要稳住自己的内心,用自身的坚定与理性为孩子注入力量。当孩子拥有足够强大的信念支撑,便有勇气直面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相信每一位家长都能找到与孩子并肩同行的方式,陪孩子顺利跨过青春期,而孩子终会成为我们最贴心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