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来自《音乐神童加工厂》,作者是伊莎贝拉·瓦格纳,她既是音乐的学习者,又是音乐的教育者。自己小时候就是一个琴童,又把自己的孩子当做琴童来培养。所以说可以站在多方面的视角来思考一个音乐教育的问题。
作者从小提琴演奏家的培养过程着手,分享了西方古典音乐打造演奏大师的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阶段,青春期阶段以及职业前阶段。
童年阶段最重要的是家长,家长们不仅要出钱,还需要成为合格的助教。那么为什么家长要作为助教呢?因为小提琴的学习非常难,小提琴一共有四根弦,按弦的时候按下的位置叫位,由于小提琴不像吉他每个位都有标好格子,所以小提琴对肌肉的记忆要求更加高,把一个音拉准就需要非常刻苦地学习。对于右手,用琴弓压弦也非常困难,而且还要压下两根以上的弦来做双音和三音的演奏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小提琴对手部动作的要求出奇地高,过了7岁之后就很难再学成专业选手了。
由于难度高,所以没有那个孩子会对这个感兴趣,自然需要家长的鞭策,老师是不可能成为鞭策者的。这样一来家长有没有野心把孩子培养成才完全决定了孩子在这条道路上能够走多远。在欧洲的独奏班上,学生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是音乐家的比例高达80%,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家里有音乐的氛围,而音乐家家长也对行业更加了解,也有人脉,可以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大大提高孩子的成才率。
所以学琴天赋只是一方面,这个圈子的复杂性对于早期的孩子来说还接触不到,家长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控力,不再受家人的管束,家长也不会继续担任助教的角色,这时候孩子的角色也变了,和老师的关系变成了师徒关系。进入了青春期,孩子需要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练琴上,那种投入和毅力远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并且这个阶段由于生理上发育得问题,对形成的肌肉记忆需要调整,所以通常在这个阶段学生会经历非常失落和沮丧的瓶颈期,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要求他们全力以赴,而走到这个阶段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然而大师之路真的漫长,孤注一掷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社会开始用成人的标准要求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这时候如果老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包括量身定制的教学,以及对学生个人前途的关怀,无疑是对学生最大的褒奖,特别是涉及个人前途,老师的关怀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机会。
经过青春期之后,学生必须要脱离老师,成为一名成熟的演奏者。他们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进入这个圈子,此时只是他们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
当然独立的过程是慢慢来的,学生要开始脱离老师的影响,老师只负责给出建议,而学生此时作为一名演奏者要和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否采纳老师的建议学生自己说了算。但是学生不会切断和老师的联系,因为这种师承关系是自己的名片,关乎自己的前途。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