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诸葛亮「六出祁山」世人皆知,虽与史实不符,却因小说的广泛流传,而成为诸葛亮北伐之代名词。
不过,从中亦可窥见诸葛亮对于北伐之执着。诸葛亮尝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纵观中国历史,凡治乱交替之际,川蜀皆会出现政权割据,然却未有长久者。
所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故以蜀地之人口、资源,并不足以固守一隅。
不北伐者或可暂享安逸,然覆灭同样亦可预期,是谓「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既然如此,又何不奋力一搏。故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大业而至死方休,即是在为蜀汉谋取生路。
然所谓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始末根由……
祁山者,位于甘肃礼县之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
《三国志·明帝纪》载,“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其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是川蜀北上陇右之衔控要地,故为魏蜀共争之地也。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古代战争之首要因素即是后勤补给运输。
由汉中北上,唯有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五道。然汉中北依秦岭、南靠大巴,地形错综复杂。行军尚有困难,而欲北上征伐,运输辎重粮草更是难上加难。
故而水路漕运,则为蜀军北上之首选。
譬如,褒斜道即有褒水、斜水,陈仓道亦有故道水,而祁山道则有西汉水。
西汉水,发源于天水齐寿山,流经天水镇、盐关镇、祁山镇至礼县,后水道向南,至石桥、江口、龙林,而转道东南,后与嘉陵江合流,终抵略阳。可以说,几乎贯通整段祁山古路。
蜀军由水道可一路畅行,而极大减少行军阻力。
且略阳不仅东连汉中,向南经嘉陵江亦可直抵广元,即嘉陵道。并与蜀中金牛道相通。如此一来,蜀中物资在抵达略阳后,可直接向祁山输送,而不必绕转汉中。
参正史所载,诸葛亮凡计四次北伐,其中二出祁山、一走陈仓、一走褒斜。
却从未走过傥骆道、子午道,即使魏延献计,诸葛亮亦未采纳。一是傥骆、子午谷道迂回、曲折难行,诸葛亮不意弄险;更重要的是,傥骆、子午二道出口远离陇山隘口。
如此并不利于蜀军夺取陈仓、雍县。
由此推之,诸葛亮屡次北伐,其志应在陇右,而非关中。
盖因蜀汉仅是一州之国力,无论是人口、兵事,皆是难以一次性吞下整个关中。
且长安帝都,易守难攻,蜀军冒险越秦岭以出秦川,则随时面临三面被围之危,属孤军犯险。诸葛亮唯有治戍讲武,步步为营。
先据陇右,以并西凉;再取关中,以图中原。
首先,「陇右」实是入蜀之军事要道,川蜀屏障。
《后汉书·岑彭传》载,‘刘秀曾勅书岑彭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即所谓得陇望蜀。如若防守,可轻易拒曹兵于门外。
故得「陇右」,则蜀汉进可攻、退可守。至少,可保蜀汉长治久安尔。
其次,则是秦陇唇齿相连。
陇山,东傍汧水,南控渭水,与秦川相接,其险可与蜀道并称,实为关中西面之屏障。而「陇右」即陇山之西,地处渭水上游,亦关中之上游也。翼蔽秦陇,控扼羌戎。
故占据「陇右」可断关中半壁。
更为重要的是,「陇右」西连河湟,北通大漠,东依陇山屏障,西据河湟天险,南临川岷江汉,却是屯兵作战之天然重地。
其一、其重镇「天水」,被誉为陇上江南,而毗邻之麦积,更是「西北山水林泉之冠」。此地水草繁茂,秦祖嬴非子在此为周孝王放牧繁息战马,是繁息战马的丰盈宝地。
《玉堂闲话》和《秦州志》曾描述云:「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北跨清渭,南携嘉陵」。
其二、「陇右」在当时粮产量丰盈,诸葛亮二出祁山,即芟刈上邽之麦,以此对峙曹军。故《资治通鉴》亦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其三、「陇右」周秦以来多居绵诸、邽、冀、狄、氐、羌、庐等戎。诸葛亮在《陇中时》中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其中「诸戎」即指陇右。
《读史方舆纪要》云,‘其地山谷纠纷,川原回绕,其俗尚气力,修战备,好田猎,勤耕稼,自古用武之国也。’可谓尚武之气浓郁。
又《汉书》六十九卷赞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进据「陇右」,亦是招览将才,补充兵源的重地。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首出祁山退兵,就曾「拔西县千家还汉中」以充兵源。
蜀汉欲长治久安,北伐是唯一出路。依托陇右,夺取西凉,而对关中形成钳制之势。同时,亦唯有占据帝都长安,蜀汉方才名正言顺。
而「祁山」自古即为陇右襟要,地扼陇右东西通衢咽喉。而「天水」更是关陇之喉舌,天水动,则关陇震荡。故诸葛亮屡出祁山,其志在陇右、志在天水重镇,是谓「六出祁山」之核心。
虽说比拼谋略,无论曹真、司马懿皆非诸葛亮之敌。但蜀汉国力偏弱,诸葛亮几乎次次皆因兵力、粮需不济而退兵。司马懿亦是知晓诸葛亮难以久战之软肋,故有意避而不战。
以不战、久战之策略与蜀汉比拼国力。
同时,川蜀之特殊地理环境,虽是山川险固,有着天然之优势。
但作为独立政权而言,亦限制了其发展之可能,增加了其北伐之难度。故诸葛亮唯有浑身解数,以为蜀汉争取那有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