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焦点讲师班坚持第533天分享(2018/11/16)
今天再次提起习得性无助,是源于今天的父母课堂。在课堂上也再次跟家长提到了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塞里格曼在1967年做了一个的小狗实验。步骤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
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
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
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步骤二 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 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 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 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步骤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为习得性无助。
其实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及格,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